《分子生物学实验》分为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原理、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软件应用三篇。第二篇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包括DNA操作实验、RNA操作实验、蛋白质研究相关实验、基因表达与调节实验、转基因实验、细胞研究实验。各个实验章节的编排尽量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注意事项和思考题统一格式。《分子生物学实验》注重所述实验方法的常用性与先进性,同时注重语言的简洁性与条理性,以保证实验方法的可操作性。
《分子生物学实验》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基础、临床、预防和口腔医学等专业本科生,以及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药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和护理等专业本科生。同时可以作为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和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参考用书。
1865年孟德尔(Mendel)遗传因子假说的提出、1909年约翰逊(Johannsen)基因概念的引入、1944年艾弗里(Avery)DNA就是遗传物质的确定、1952年富兰克林(Franklin)DNA晶体X线衍射图谱的获得,加上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天才的想象力,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被提出,从而开启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又一里程碑,揭开了分子生物学——一门从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新学科的序幕。如果说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只是分子生物学的萌芽,那么1958年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提出、1972年DNA重组技术的建立、1983年PCR技术的发明、1998年RNA干扰现象的发现及技术体系的应用、2006年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问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技术发现,则持续催生使其蓬勃生长成今天生命科学学科中的参天大树,并还在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发展。
纵观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理论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羽之双翼、车之双轮。今日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并且已经走进我们每一个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如各种转基因食品已经摆上了我们的餐桌,就医学而言,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贯穿于医学研究和临床疾病防治的各个环节。在医学研究领域,传统的整体和细胞水平研究已全面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这可以从诺贝尔获奖者名单中得到证实,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约有2/3的获奖是因为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或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某些生物医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这也可以从我国各类科学研究基金申请中得到证实,历年来生物医学方面获得资助的项目已经很少不涉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方面,以PCR技术为主的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等方面展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疾病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以各种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取得了积极进展,并将有望从根本上根除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药用蛋白如人源性白蛋白将解决传统的血液提取来源不足的瓶颈。除此之外,还有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追踪溯源,法医学人体标本的DNA检测、亲子鉴定。综上所述,在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同时,熟悉和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每一个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必须指出的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合理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和考虑到滥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目前国内有关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教材很多,介绍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也有多种,但是尚缺乏可供医学院校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的教材。我们在总结长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已有的一些实验技术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既考虑本科生的水平与能力,侧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又考虑了分子生物学本身地发展,侧重先进性和科学性,选编了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组织编写了这本教材。
本教材使用对象定位于高等医药院校基础、临床、预防和口腔医学等专业本科生,以及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药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和护理等专业本科生。同时可以作为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和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分子生物学实验参考用书。
本教材的44位编委来自1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他们大部分来自医学院校,也有部分来自综合性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工程学院。教材的整体设计过程得到了三位副主编的鼎力相助,各位编委结合自己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经验尽心完成每一章的编写工作,同时也引用了部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和专著内容,以尽量提高编写质量,在此谨对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南华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张敏博士担任本教材的编写秘书工作,为教材的最终完成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科学出版社、南华大学医学部、南华大学医学院、南华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南华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南华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衷心的感谢。还有一批为本教材编写工作作出贡献的人士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虽然在编写过程中由编委分头执笔完成初稿后,进行了互审,后又进行了主编再审和编委定稿会终审,但是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使用本教材的师生和科技工作者批评指正。
刘录山 龙石银
2016年12月
查看全部↓
第一篇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原理
第一章 常用工具与方法
第一节 载体
第二节 常用工具酶
第三节 电泳
第二章 核酸操作技术
第一节 DNA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第二节 RNA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第三节 DNA重组技术
第四节 核酸文库构建
第三章 蛋白质研究技术
第一节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
第二节 蛋白质定量
第三节 蛋白质免疫印迹
第四节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第五节 免疫共沉淀
第四章 基因功能研究相关技术
第一节 基因表达与调节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
第三节 基因敲除
第四节 基因沉默
第五章 细胞研究技术
第一节 细胞培养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
第二篇 分子生物学实验
第六章 DNA操作实验
实验一 质粒DNA的微量快速提取
实验二 外周血白细胞DNA的微量快速提取(离心柱法)
实验三 质粒DNA的酶切与鉴定
实验四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
实验五 DNA序列测定(双脱氧测序银染法)
实验六 DNA印迹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法)
实验七 DNA重组与鉴定
实验八 克隆化DNA的定点突变实验
第七章 RNA操作实验
第八章 蛋白质研究相关实验
第九章 基因表达与调节实验
第十章 转基因实验
第十一章 细胞研究实验
第三篇 分子生物学软件应用
第十二章 PCR引物设计及相关软件使用
第十三章 核酸序列分析与预测
第十四章 蛋白质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
第十五章 科研论文中的图片处理
第十六章 EndNote软件的安装及其工医学文献管理和科研写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