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植物 种子植物(Ⅷ)被子植物(茶茱萸科-胡麻科)》收录了中国被子植物共20科422属3267种,其中1862种(57%)为中国特有,154种(4.7%)为栽培或归化植物。每一种的内容包括中文名、学名和异名及原始发表文献、国内外分布等信息。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植物 种子植物(Ⅷ)被子植物(茶茱萸科-胡麻科)》可作为中国植物分类系统学和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资料,也可作为环境保护、林业、医学等从业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丛书是基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2007年以来,连续5年组织国内100多位分类学家编辑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电子版,并重新组织专家审核补充完成。
丛书分植物、动物、菌物三卷。首批出版拟包括植物卷的苔藓植物(1册)、蕨类植物(1册)、种子植物(10册),动物卷的兽类(1册)、鸟类(1册)、爬行类(1册)、两栖类(1册)、鱼类(1册)、无脊椎动物(1册)和昆虫(7册),菌物卷的盘菌(1册)、地衣(1册)、壶菌和接合菌(1册)、黏菌和卵菌(1册)、锈菌和黑粉菌(1册),以及高等植物总名录、脊椎动物总名录和菌物总名录各1册,共33册,记录6万余物种,每个物种基本信息包括学名和异名、中文名、分布及首次发表文献目录。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管理和监测等许多工作都需要翔实的物种名录作为基础。建立可靠的生物物种名录也是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建设的首要工作。通过物种唯一的有效学名可查询关联到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该物种的所有资料,这一点在网络时代尤为重要,也是整合生物多样性信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此外,“物种数目”也是一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重要统计指标。然而,像中国这样生物种类非常丰富的国家,各生物类群研究基础不同,物种信息散见于不同的志书或不同时期的刊物中,加之分类系统及物种学名也在不断被修订。因此建立实时更新、资料翔实,且经过专家审订的全国性生物物种名录,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发展推动了生物物种名录编研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如全球鱼类数据库(FishBase)、国际豆科数据库(ILDIS)、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全球植物名录(TPL)和全球生物名称(GNA)等项目;最有影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也专门设立子项目处理生物物种名称(ECAT)。生物物种名录的核心是明确某个区域或某个类群的物种数量,处理分类学名称,厘清生物分类学上有效发表的拉丁学名的性质.即接受名还是异名及其演变过程;好的生物物种名录是生物分类学研究进展的重要标志,是各种志书编研必需的基础性工作。
自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国内外100多位分类学专家编辑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于2008年4月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光盘版和网络版(http://www.sp2000.cn/joaen),此后,每年更新一次;2012年版名录已于同年9月面世,包括70596个物种(含种下等级)。该名录自发布受到广泛使用和好评,成为环境保护部物种普查和农业部作物野生近缘种普查的核心名录库,并为环境保护部中国年度环境公报物种数量的数据源,我国还是全球首个按年度连续发布全国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
电子版名录发布以后,有大量的读者来信索取光盘或从网站上下载名录数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很多读者和编者建议出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以方便读者、扩大名录的影响。为此,在2011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换届大会上正式征求委员的意见,与会者建议尽快编辑出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该项工作得到原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的大力支持,设立专门项目,支持《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编研,项目于2013年正式启动。
查看全部↓
总序
植物卷前言
本册编写说明
被子植物
218.茶茱萸科
219.杜仲科
220.丝缨花科
221.茜草科
222.龙胆科
223.马钱科
224.钩吻科
225.夹竹桃科
226.紫草科
227.旋花科
228.茄科
229.尖瓣花科
230.田基麻科
231.香茜科
232.木犀科
233.苦苣苔科
234.车前科
235.玄参科
236.母草科
237.胡麻科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名索引
学名索引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