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计12个部分,包括导论、第一章自然突变率、第二章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应用、第三章基因频率的定向变化、第四章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第五章基因频率分布与进化过程、第六章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第七章群体结构与系统分化、第八章系统分类、第九章DNA与氨基酸序列的遗传演变、第十章分子进化与"分子进化钟"、第十一章动物遗传资源保种。本教材系统地总结了国际、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并与之配套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实例,深刻地阐明了动物群体遗传学所涉及的遗传学、数理统计学、进化论原理等内容,全面地提供了动物遗传资源评价所涉及的群体遗传学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其他相关实践领域提供了借鉴思路和具体方法,也为从事动物遗传相关研究的人士拓展了视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动物遗传资源事业和当代动物遗传资源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系统总结国际、国内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配套提供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实例。深刻阐明动物群体遗传学所涉及的遗传学、数理统计学、进化论原理等内容,全面提供动物遗传资源评价所涉及的群体遗传学理论及分析方法。
中困科学院吴常信院士提笔作序,认为“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为全面的介绍动物群体遗传学方面的教材和专著”。
近年来,遗传学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其分支遍布了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中心和引领学科。群体遗传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的产生,它作为遗传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群体遗传学通过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基因在群体中的传递和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环境选择效应、遗传突变作用、迁移及遗传漂变等因素与遗传结构的关系,由此来探讨生物进化的机制并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动物群体遗传学在动物遗传育种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动物群体遗传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在选材上十分注意结合和引用国内外动物生产实践中的例证,并与之配套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实例。在内容编排上按科学的发展顺序从分子水平渐进到群体水平,即从微观到宏观的教学思路。动物遗传资源是动物育种事业和养殖业持续发展的种质基础,加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本书最后一章内容着重讲述了动物遗传资源的保种方案的制订。全书配置了必要的图表,内容翔实,在文字上力求通俗易懂,重点明确。
动物群体遗传学是从事动物遗传资源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软件的理论基础。在本书中,编者力求为读者提供全面的遗传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从事动物遗传相关研究的人士拓展视野。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和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生物类专业教师及从事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承蒙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院士为本书做序并对有关章节内容提出了宝贵建议,承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宏教授对全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阅,在此一并深表谢意。同时感谢研究生高雯、于嘉瑞参与本书内容及文字的校对工作。
限于著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疏漏,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序
前言
导论
一、群体遗传学的内涵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特性
二、群体遗传学的发展
(一)产生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前提
(二)群体遗传学奠基与形成
(三)当代群体遗传学的发展
三、群体遗传学在遗传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第一章 自然突变率
一、自然突变率的直接测定
(一)常染色体座位
(二)性染色体座位
二、自然突变率的间接估计
(一)显性基因
(二)隐性伴性基因
(三)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三、蛋白质基因的自然演变率
(一)直接测定法
(二)蛋白质座位突变率的间接估计
第二章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应用
一、Hardy-Weinberg定律的内涵
二、Hardy-Weinberg平衡的若干性质
三、斯奈德比值
四、母子组合频率
五、伴性基因的Hardy-Weinberg平衡
(一)伴性基因频率分布的理论分析
(二)对理论的检验
第三章 基因频率的定向变化
一、频发突变
(一)不存在回原(反突变)的频发突变
(二)存在回原的频发突变
二、迁移
三、淘汰
(一)淘汰部分隐性类型
(二)淘汰全部隐}生类型
(三)淘汰部分隐性类型和部分杂合子
(四)涉及超显性的淘汰
(五)关于淘汰的小结
四、多因素的合并效应
第四章 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一、遗传漂变的度量和性质
(一)遗传漂变
(二)群体有效规模
(三)近交增量(近交率)
(四)有限群体遗传变异消失的速度
二、始祖效应和瓶颈效应
(一)含义
(二)始祖效应和瓶颈效应对家畜种群的影响
第五章 基因频率分布与进化过程
一、基因频率的分布函数
二、适应进化
(一)Wright的“适应峰”学说
(二)适应进化论的基本主张
(三)适应进化的可能方式
(四)适应进化的具体演变情况
三、分子进化
(一)关于蛋白质分子进化速度的研究成果
(二)各种生物蛋白质电泳分析揭示的大量多型现象
四、关于中立说一淘汰说争论的新进展
第六章 群体中的遗传变异
一、遗传多型的一般概念与保持机制
(一)一般概念
(二)有关例证统计
(三)遗传多型形成的概率分析
(四)保持群体遗传多型状态的遗传学机制
二、群体遗传变异的分析
(一)若干基本概念
(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度量方法
(三)群体内孟德尔性状表型变异的鉴别
三、遗传负荷
(一)概念
(二)遗传负荷的一般度量方法
(三)遗传负荷的性质
(四)遗传负荷的起因
(五)分离负荷度量
四、DNA多型的含义及度量
(一)DNA多型的含义
(二)度量方法
五、遗传多型的进化意义
(一)遗传多型研究对进化理论发展的贡献
(二)DNA多型水平相对更高的遗传学基础和有关应用问题
第七章 群体结构与系统分化
一、群体结构模型
(一)平面上连续分布模型
(二)岛屿模型
(三)2级踏脚石模型
二、遗传分化的度量
(一)近交度的分解
(二)分化指数
第八章 系统分类
一、遗传检测的抽样方法
(一)几种抽样方法
(二)样本规模的影响
(三)不同抽样方法的比较
(四)关于抽样的实施
二、分类依据
(一)各种遗传标记的作用
(二)群体间相似性度量的基本数学根据
三、分类方法
(一)经典聚类分析
(二)模糊聚类分析
(三)主成分分析——多种标记的减元并用
(四)判别分析
第九章 DNA与氨基酸序列的遗传演变
一、DNA序列的遗传演变
(一)突变
(二)基因表达过程中密码子的使用频率
(三)两个DNA序列间的核苷酸差异
(四)核苷酸取代数的教学模型
二、氨基酸序列的遗传演变
(一)两个氨基酸序列间差异的度量
(二)序列间差异度量值的卜瓦松校正
(三)对PC距离的讨论_距离
第十章 分子进化与“分子进化钟”
一、生物大分子进化的基本特点与有关学术争论
(一)DNA高分子进化机制的研究成果
(二)分子进化“中立论”与“新达尔文主义”争论
二、“分子钟”假说的意义和当前有关实验证据一览
(一)“分子钟”假说
(二)实验证据一览
三、分子进化相对速率检验方法
(一)以统计学模型为基础的检验
(二)非参数检验(不依据统计模型的检验)
(三)以系统发育检验“分子钟”假设的方法简介
第十一章 动物遗传资源保种方案的制订
一、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内涵
二、群体遗传多样性保持的原理及保种方案的制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