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内容由微生物资源开发和遗传育种两部分组成,而侧重微生物遗传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对微生物变异、诱变剂的诱变机制和使用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对微生物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做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并以实例为引线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讲解,对菌种工作者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操作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书中虽侧重常规育种,但也做到与时俱进,这体现在噬菌体、转座子、原核生物核外遗传因子的横向转移和原生质体融合与杂交育种等章节中。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原理与应用》不是教科书,但可作为教科书知识的扩展和补充,对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育种学,以及资源微生物、环保、工业发酵等专业师生和相关科研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微生物资源开发始终是不同领域应用微生物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永恒的课题。因为总会有新的需求要向自然界索取。现今用于人类健康、工农业生产的所有菌种都是过去资源开发的成果。
现在,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遭受到严重破坏,我们又面临着一项新的微生物资源开发任务,那就是寻找和挖掘修复被污染环境的生物资源,主要是微生物类群——真细菌域和古生菌域微生物,因为它们具有最多样的代谢类型,多样性核外可移动遗传因子,赋予它们极大的遗传变异性。它们是地球上物种数最多的类群,所蕴含的生物资源仍难以估量。
如何寻找和挖掘我们需要的微生物资源?又如何进行微生物菌种开发?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嗜血流感杆菌基因组测序完成,此后在短短30年时间里完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上千种生物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积累了海量的生物信息,进入了生物信息学时代,使分子生物学家具有了综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跨域改造生物的能力——获得具新特性、产生新的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能力。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如对大肠杆菌进行分子改造,使它成为为我们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平台(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通过转基因改变目标生物的某一特定性状,使之成为具新特性的生物品种(如转基因生物);也可以通过精准分子育种构建高产菌株;代谢工程或称为基因组工程技术,在选定的受体菌中,建立一条新的代谢途径,用来产生目标产品;以及模块组合生物合成等重要的应用成就等。而这还只是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开始。
然而,这只是生物信息学时代生物资源利用的一个方面,而另一重要课题是对未知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据估计地球上有约200万种原核生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家综合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未知微生物类群的研究,其结果已证明微生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核心作用。预期将来对不同生境的微生物群的开发研究将是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现实应用上,如何提高已用于生产的生物资源生产能力,尤其是数百以至上千基因决定的产物产量有关的特性,仍难以以精准的分子育种技术解决,对这些特性的改进,仍必须要以生物整体为工作对象进行操作,这就是常规育种。
生物的常规育种的理论基础是扎根于经典遗传学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据估计,现在大约99%的用于生产的动植物品种和微生物的高产菌株,都是采用常规育种的方法和技术育成的,而且至今这种成功的实例仍在不断增加,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可见常规育种在生物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查看全部↓
序
前言
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起源
第二节 蓝细菌与陆生生物的进化
第三节 生物的系统发生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生物基本类群概述
第一节 真细菌域
第二节 古生菌域
第三节 真核生物域——真核微生物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菌种的富集分离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
第二节 基础培养基的配制
第三节 有机培养基的组成和配制
第四节 真菌培养基
第五节 微生物物种生态学
第六节 微生物的富集分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及其遗传调控
第一节 初生代谢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
第二节 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调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性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与生物所处具体环境无关
第二节 自发突变的突变率
第三节 自发突变在育种中的应用
第四节 基因的诱发突变
第五节 诱变剂的类型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诱变剂及其使用
第一节 物理诱变剂及其诱变机制
第二节 实施诱变前要处理的若干共性问题
第三节 物理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第四节 化学诱变剂及诱变机制
第五节 DNA损伤的修复
第六节 化学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第七节 诱变剂的复合处理
第八节 诱变剂和剂量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一节 微生物初生代谢产物的诱变育种
第二节 次生代谢产物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噬菌体与生物控制
第一节 噬菌体及其生活周期
第二节 用作生物控制因子的噬茵体
第三节 噬菌体抗性菌株的筛选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原核生物基因的横向转移
第一节 DNA转化作用
第二节 噬菌体转导作用
第三节 接合作用和质粒生物学
第四节 非常见有机化合物降解的生物学机制
第五节 接合作用在生物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转座子与分子育种
第一节 转座子
第二节 两种转座作用机制
第三节 转座子质粒的构建
第四节 转座子质粒载体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第五节 离体转座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微生物杂交育种
第一节 微生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酵母菌的有性杂交育种
第三节 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与杂交育种
第四节 曲霉菌的杂交育种
第五节 抗生素产生菌的杂交育种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原生质体融合与杂交育种
第一节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明
第二节 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因子
第三节 原生质体融合与基因组重组概述
第四节 原生质体融合和遗传重组最佳条件的确定
第五节 微生物育种的最终方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