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合作,联合开办了中央电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并受中央电大的委托,承担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任务。
“汽车运用与维修”并不是一个新的专业,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过,也编写和出版了众多专业方面的教材,但是在采用远程教育方式的广播电视大学开办这个专业尚属首次。中央电大开办这个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加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维修行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而适用于远程教学需要的汽车维修专业教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及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都不是现有的汽车维修教材可以替代的。
另外,电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习对象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全国数百万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将要投身这个行业的高中、职高、技校的毕业生等。这个群体有文化基础差异大、工作岗位不同以及学习时间不一样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这套汽车维修教材既要能满足全日制学习、业余学习以及自学的需要,同时又能满足短期专题技术培训、现场培训的需要。
这套符合电大教学特色的学历教育系列教材是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组织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北京汽修行业的专家进行大纲论证和教材编写的。
这套教材的具体特征是具备知识和技术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先进性。当代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汽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新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多,高科技的含量也越来越高,因此,教材编写内容必须突出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使读者能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系统性。汽车维修专业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具有系统性。作为专科学历教育的教材,注意了对学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但教材不是把理论知识教育作为重点,而是将重点放在技术应用方面。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具有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
实践性。教材编写注意了理论与实训结合,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由同一主编统一编写,同时出版,同步使用,使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教学中实现边学习理论边动手操作,学理论时可结合实际操作,并在实际操作中学理论。实践证明,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有效的方式。
收起全部↑
第1章 汽车使用条件及使用性能评价
1.1 汽车使用条件
1.1.1 自然气候条件
1.1.2 汽车运用道路条件
1.1.3 汽车运输工作条件
1.1.4 组织技术条件
1.1.5 汽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1.2 汽车使用性能评价
1.2.1 汽车使用性能评价指标
1.2.2 汽车的容载量利用
1.2.3 汽车质量利用
1.2.4 使用方便性
1.2.5 乘坐舒适性
1.3 汽车运行工况
1.3.1 运行工况调查
1.3.2 运行工况分析
1.4 汽车运输的现代化
1.4.1 汽车运输的发展
1.4.2 运输设备的现代化
1.4.3 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
1.4.4 汽车运输管理的现代化
1.4.5 汽车维修工作的现代化
第2章 汽车动力性
2.1 汽车动力性指标
2.2 汽车动力性分析基础
2.2.1 汽车的驱动力
2.2.2 汽车行驶阻力
2.2.3 汽车行驶方程
2.3 汽车动力性分析
2.3.1 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应用
2.3.2 汽车动力特性
2.3.3 汽车功率平衡图
2.3.4 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
2.4 汽车行驶应满足的条件
2.4.1 汽车行驶的驱动条件和附着条件
2.4.2 汽车的附着力与影响附着系数的因素
2.4.3 车轮的地面法向反力
2.4.4 作用于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作用力
2.4..5 汽车驱动轮的附着率
2.5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2.5.1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2.5.2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计算
2.5.3 液力变矩器汽车与一般齿轮变速器汽车的动力性对比
2.6 汽车动力性试验
2.6.1 道路试验
2.6.2 室内试验
第3章 汽车使用经济性
3.1 汽车燃油经济性
3.1.1 汽车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3.1.2 汽车燃油经济性试验内容与方法
3.1.3 燃油经济性计算方法
3.1.4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
3.1.5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传动系参数及与发动机的匹配
3.1.6 汽车运行燃油消耗量计算
3.2 降低汽车油耗的途径与措施
3.2.1 提高燃油经济性的途径分析
3.2.2 政策性措施
3.2.3 工程技术措施
3.2.4 结构措施
3.2.5 驾驶技术措施
3.2.6 维护措施
3.3 汽车润滑材料的合理使用
3.3.1 发动机润滑油
3.3.2 汽车齿轮油
3.3.3 汽车润滑脂
3.3.4 润滑油的再生
3.4 汽车轮胎的合理使用
3.4.1 轮胎的类型和特点
3.4.2 轮胎的合理使用
3.4.3 高速公路行车轮胎的使用
第4章 汽车行驶安全性
4.1 汽车行驶安全性概述
4.1.1 影响汽车行驶安全性的因素
4.1.2 汽车安全性分类
4.2 汽车制动安全性
4.2.1 汽车制动安全性概念
4.2.2 汽车制动安全性主要评价指标
4.2.3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
4.2.4 汽车制动效能与恒定性
4.2.5 汽车制动方向稳定性
4.2.6 制动力分配
4.2.7 制动性试验
4.2.8 国家标准GB7258-2004对检验制动性能的规定
4.3 汽车操纵稳定安全性
4.3.1 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及其含义
4.3.2 轮胎侧偏特性
4.3.3 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
4.3.4 汽车瞬态转向特性
4.3.5 悬架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4.3.6 转向系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4.3.7 传动系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4.3.8 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4.3.9 汽车的极限稳定性
4.3.1 0操纵稳定性试验
4.4 汽车被动安全性
4.4.1 被动安全性评价方法
4.4.2 内部被动安全性
4.4.3 外部被动安全性
第5章 汽车的通过性和平顺性
5.1 汽车的通过性
5.1.1 牵引支承通过性
5.1.2 通过性几何参数
5.1.3 影响通过性的因素
5.1.4 汽车通过性试验
5.2 汽车的平顺性
5.2.1 行驶平顺性评价指标
5.2.2 影响行驶平顺性的结构因素
5.2.3 行驶平顺性试验
第6章 汽车公害的形成与防治
6.1 概述
6.1.1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
6.1.2 噪声的分类及危害
6.1.3 电波的危害
6.2 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形成与检测
6.2.1 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形成
6.2.2 使用因素对排气污染物的影响
6.2.3 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检测
6.3 汽车噪声与检测
6.3.1 噪声源及影响因素
6.3.2 噪声的测定方法及限制
第7章 汽车的合理使用
7.1 汽车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
7.1.1 出车前的准备
7.1.2 正确起步与加减挡
7.1.3 离合器与方向盘的运用
7.1.4 正确使用脚制动与手制动
7.1.5 准确驾驶与控制跟车距离
7.1.6 正确倒车
7.1.7 正确停车入位
7.1.8 夜间行车
7.1.9 高速公路行车
7.2 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
7.2.1 磨合期的使用
7.2.2 低温条件下的使用
7.2.3 高原和山区条件下的使用
第8章 汽车技术状况变化及维护与修理制度
第9章 汽车使用寿命
第10章 汽车运输企业管理
第11章 汽车使用中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