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减排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对当前碳排放状况的正确评估基础之上,本文从区域碳排放绩效、碳排放强度两条线索展开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我国29省、三大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测算出的2010年29省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运用Theil系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性;(2)在DEA模型(非参数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参数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分别构建三阶段DEA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随机前沿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并用这两个模型测算我国各省区碳排放绩效,测评结果就区域来看,始终是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政府庄严承诺2020年碳排放强度相较2005年下降40%~45%。2014年11月的APEC峰会上,中国和美国签署《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我国承诺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这是我国首次就碳排放总量减排作出国际承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履行国际承诺、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域减排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对当前碳排放状况的正确评估基础之上,本书从区域碳排放绩效、碳排放强度两条线索展开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以我国29个省份、三大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测算出的2010年29个省份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运用Theil系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性;②在DEA模型(非参数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参数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分别构建三阶段DEA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随机前沿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并用这两个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碳排放绩效,测评结果就区域来看,始终是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③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对1991-2011年的我国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并对比分析,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和动态面板协整的方法建立我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碳排放强度与城镇化、能源结构等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与衍化趋势;④应用LMDI分解模型将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增量变化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四个效应,根据分解结果运用协整方法建立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等四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协整关系模型,基于协整方程采用蒙特卡罗动态模拟方法模拟了我国2020年碳排放情况,并与哥本哈根年会所承诺的减排目标进行了比较;⑤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本书的减排政策建议。
董锋,男,1978年出生,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发表SCI、SSCI、CSSCI等论文30余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內外研究现状
1.3 本书章节和结构体系安排
第2章 我国碳排放现状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2.1 碳排放区域差异性相关研究
2.2 我国碳排放现状
2.3 碳排放区域差异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测评
3.1 碳排放绩效相关研究
3.2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区域碳排放绩效测评
3.3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我国区域碳排放绩效测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排放强度的I-O SDA分解
4.1 碳强度的相关研究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4 分解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排放强度的计量经济分析
5.1 碳强度影响因素的静态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5.2 碳强度影响因素的动态面板协整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碳排放分解与动态模拟
6.1 数据来源
6.2 我国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情况
6.3 我国终端碳排放的LMD工因素分解
6.4 协整检验
6.5 碳排放蒙特卡罗动态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现我国减排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2 开发新型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7.3 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7.4 实施科学规划,推进低碳城镇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