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高等院校财政金融专业应用型教材》作为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材,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保险理论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与紧缩、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几乎所有金融活动。《金融学概论/高等院校财政金融专业应用型教材》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系统阐述金融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主流金融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我国实际,努力反映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探讨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问题。
《金融学概论/高等院校财政金融专业应用型教材》介绍金融所涉及的微观的三个重点行业和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的相关运行机制、具体操作方式和相关业务,为了解现实金融运行提供入门钥匙。
《金融学概论/高等院校财政金融专业应用型教材》既可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金融学教材,又可供应用性研究人员参阅。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金融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可以找到科学认识金融问题的入门钥匙,把握金融运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讨并解决我国现实中的诸多经济和金融问题。
金融学为现代经济的产物。古代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大多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古代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货币信用学”的名称逐渐被广泛采用。这时,人们开始注意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金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理论问题加以探讨,如人民币的性质问题,货币流通规律问题,社会主义银行的作用问题,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物资供求平衡问题等。不过,总的来说,在这期间,金融学没有受到重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金融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结合实际重新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学说;另一方面,扭转了完全排斥西方当代金融学的倾向,并展开了对它们的研究和评价。同时,随着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作用的日益增强,金融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就为以中国实际为背景的金融学创造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金融理论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
金融学通常可以分为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两类。微观金融学即国际学术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大的方向。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微观金融学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亟须改进。国际学术界通常把与微观金融学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称为宏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类研究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和经济系内。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涵盖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
本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金融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着力阐述近年来金融界出现的新理论和实践内容。全书内容上下紧扣、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此外,在每一章的内容中都增加了案例实践教学的内容,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本书为面向应用型本科学生开发的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在书中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将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同金融案例有机联系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书适用于本科教学使用,尤其适用于以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为目标的金融类专业使用。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按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需要、够用为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处理学科内容与教学时数、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理论与实践等之间的关系,力图使本书成为一本符合实际教学实际需要,先进实用、特色鲜明的教材。
本书由刘龙、蔡永鸿任主编,吴云勇、陈凌白任副主编,由沈阳工学院金融教研室的老师们共同编写,汇集了集体的智慧。参加本书编写的老师还有罗佳熙、方芳、窦乐、王春花、张泽凡。本书是沈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省级示范中心研究成果之一,适合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及经济与管理学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用作教材,亦可供财政、金融、证券从业人员及普通读者使用。
由于水平所限,编者对金融学的理论研究和改革的理解和阐述难免存在片面和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1.1 货币的起源
1.1.2 货币的产生
1.1.3 货币的本质
1.2 货币的职能
1.2.1 交换媒介
1.2.2 价值尺度
1.2.3 支付手段
1.2.4 价值储藏
1.2.5 世界货币
1.3 货币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1.3.1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1.3.2 货币制度的发展
1.3.3 中国的货币制度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1.1 货币的起源
1.1.2 货币的产生
1.1.3 货币的本质
1.2 货币的职能
1.2.1 交换媒介
1.2.2 价值尺度
1.2.3 支付手段
1.2.4 价值储藏
1.2.5 世界货币
1.3 货币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1.3.1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1.3.2 货币制度的发展
1.3.3 中国的货币制度
习题
第2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2.1 信用的产生与内涵
2.1.1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2.1.2 信用的内涵
2.1.3 信用的基本特征
2.2 信用活动的基础
2.3 信用形式
2.3.1 商业信用
2.3.2 银行信用
2.3.3 国家信用
2.3.4 消费信用
2.3.5 其他信用
习题
第3章 利息与利率
3.1 利息
3.1.1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3.1.2 利息的作用
3.2 利率及其种类
3.2.1 利率
3.2.2 利率的种类
3.2.3 利率的作用
3.3 利率的决定
3.3.1 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理论
3.3.2 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
3.3.3 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
习题
第4章 金融市场
4.1 金融市场的构成
4.1.1 金融市场的含义
4.1.2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4.1.3 金融市场的作用
4.1.4 金融市场的功能
4.1.5 金融市场的分类
4.2 货币市场
4.2.1 同业拆借市场
4.2.2 票据市场
4.2.3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4.2.4 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4.2.5 贴现市场
4.3 资本市场
4.3.1 发行市场
4.3.2 证券流通市场
4.3.3 证券交易程序
4.4 衍生金融市场
4.4.1 金融期货市场
……
第5章 金融工具
第6章 金融机构
第7章 保险理论
第8章 商业银行
第9章 中央银行
第10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11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第12章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