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讲述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教材。从物联网的应用入手,讲述物联网的概念和起源,讲解标签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网络技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等;重点论述RFID技术、WSN技术和M2M技术;对云计算和物联网安全也做了全面的阐述。
本书图文并茂,在写作构思和结构编排上力争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可作为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希望了解物联网知识的企业从业人员和高等院校教师的参考用书。
物联网发展至今从开始不被人理解到今天被广泛认可,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不同阶段。物联网将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有效互连,代表了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
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从物联网应用入手,介绍智慧城市、智能电网、车联网、智能家居和老年人用物联网信息终端;第2章讲述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提出物联网的两个技术范畴和物联网的标准体系;第3章从EPC编码入手,介绍RFID识别技术;第4章讲述传感器与包括ZigBee网络标准和开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第5章讲述网络和M2M技术;第6章阐述云计算和物联网安全。
从总体上来看,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 结构完整: 从物联网的起源和定义开始,讲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按照从底层到顶层的顺序分别讲述RFID技术、ZigBee技术、M2M技术,以及云计算和物联网安全。
(2) 理论联系实际: 除了完整的理论知识外,还通过生动丰富的应用案例介绍,完善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本书由王志良主编,提供本书的总体编写思路、内容安排并指导文字写作;雷旭昌负责全书的统稿和组织工作。王志良、牛晓鹏参与了第1章的编写工作;王志良、闫纪铮参与了第2章的编写工作;石志国参与了第3章的编写工作;胡四泉参与了第4章的编写工作;王新平参与了第5章的编写工作;王新平、全力参与了第6章的编写工作。本书相关科研工作得到了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与资助,在此表示感谢。感谢国泰安教育集团陈工孟、鲍清岩、雷旭昌、颜云生、苗波涛、刘超对撰写本书给予的支持。在此,向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衷心感谢!
作为全国高校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和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成员,作者在其组织的物联网专业教学研讨活动中,汲取了物联网工程的教学理念,尤其是物联网专业必须加强实训的理念,作者深记心中。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0ZX07102-006)、国家973项目(2011CB505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70117)、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11A090200008)给予的支持。同时感谢国家级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北京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的支持和资助。
本书引用了来自互联网的最新资讯和相关领域的最新报道等,在此一并向原作者和刊发机构致谢;由于时间、疏忽等原因对引用未能一一注明深表歉意。
物联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因为时间有限,可能有些内容本书未能全部涵盖。同时,由于作者的认识领悟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与疏漏,敬请各位专家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志良
于北京科技大学
2015年5月
第1章物联网应用1
1.1智慧城市1
1.1.1智慧城市概述1
1.1.2智慧城市2
1.1.3物联网与智慧城市9
1.2智能电网10
1.2.1物联网与智能电网10
1.2.2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10
1.2.3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11
1.2.4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13
1.3车联网16
1.3.1智能交通系统16
1.3.2车联网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意义17
1.3.3车联网的研究领域18
1.3.4车联网的具体应用方面20
1.4智能家居20
1.4.1智能家居的概念22
1.4.2智能家居体系结构23
1.5老年人用物联网信息终端24
1.5.1系统功能25
1.5.2系统整体构架25
1.6习题与思考题26
第2章物联网基本概念28
2.1物联网概述28
2.1.1物联网的起源30
2.1.2物联网的三大推动力32
2.1.3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解析37
2.1.4物联网的三个层次39
2.1.5物联网的八层架构40
2.2两个技术范畴43
2.2.1智能网络空间技术43
2.2.2物联网终端技术45
物联网技术教程
目录2.3物联网的标准体系49
2.4习题与思考题52
第3章标签技术与RFID技术54
3.1EPC编码54
3.1.1EPC编码协议54
3.1.2EPC系统结构55
3.1.3EPC条形码标签56
3.1.4EPC、条形码、RFID标签的区别57
3.2RFID系统58
3.2.1应答器原理58
3.2.2阅读器部分60
3.2.3RFID天线部分65
3.2.4RFID中间件66
3.3习题与思考题67
第4章传感器技术与WSN68
4.1传感器基础知识68
4.1.1传感器的概念68
4.1.2传感器的组成69
4.1.3传感器的分类69
4.1.4几种常用传感器介绍71
4.1.5传感器的基本特性74
4.1.6传感器的作用75
4.2智能传感器76
4.2.1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概念76
4.2.2智能传感器的组成 76
4.2.3智能传感器的功能与特点77
4.2.4智能传感器的应用78
4.2.5智能传感器发展趋势79
4.3MEMS技术80
4.3.1MEMS概述80
4.3.2MEMS特点80
4.3.3常用的MEMS传感器81
4.3.4MEMS应用83
4.4传感器接口技术84
4.4.1传感器接口特点84
4.4.2常用传感器接口电路85
4.4.3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接口的一般结构87
4.4.4接口电路应用实例88
4.5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89
4.5.1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89
4.5.2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94
4.5.3传感器网络的发展96
4.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体系97
4.6.1自组网技术97
4.6.2节点定位技术99
4.6.3时间同步技术99
4.7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100
4.7.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100
4.7.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103
4.8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105
4.8.1IEEE 802.15.4标准105
4.8.2ZigBee协议规范107
4.9习题与思考题110
第5章网络技术与M2M111
5.1网络111
5.1.1互联网111
5.1.2移动互联网113
5.2移动通信技术120
5.2.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120
5.2.23G技术121
5.2.34G技术126
5.2.4常见接入技术129
5.3M2M概述138
5.3.1M2M起源及现状138
5.3.2M2M标准化工作139
5.4M2M的体系结构、协议、内容141
5.4.1M2M系统架构141
5.4.2M2M关键技术142
5.4.3M2M应用模式144
5.4.4WMMP协议介绍144
5.5M2M应用147
5.5.1M2M的业务模型147
5.5.2医疗保健148
5.5.3电力系统152
5.6M2M前景和挑战153
5.6.1M2M市场的前景预测153
5.6.2当前M2M应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154
5.7习题与思考题156
第6章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157
6.1云计算157
6.1.1云计算的起源157
6.1.2云计算的基本概念159
6.1.3云计算的特点160
6.1.4云计算与相关技术的关系161
6.1.5云计算与物联网163
6.2云计算实现技术164
6.2.1云计算工作原理164
6.2.2云计算体系结构165
6.2.3云计算服务层次166
6.2.4云计算关键技术168
6.2.5云计算的派生技术171
6.3物联网安全技术173
6.3.1物联网安全体系及特点174
6.3.2物联网的安全威胁175
6.3.3物联网的安全需求分析177
6.3.4物联网安全措施178
6.4习题与思考题183
参考文献184
2.4.1技术标准28
2.4.2数据内容与编码标准29
2.4.3性能与一致性标准30
2.4.4应用行业(领域)标准30
2.5我国RFID标准化工作31
2.5.1基本原则31
2.5.2相关机构和业务领域31
2.5.3未来工作重点32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33
扩展阅读33
思考与练习36
第3章射频识别理论基础37
3.1相关电磁场知识37
3.1.1天线近场与远场37
3.1.2耦合类型37
3.1.3能量传递38
3.1.4数据传输原理39
3.2RFID系统传播信道40
3.2.1RFID系统近场通信机制41
3.2.2电磁波的传播机制41
3.2.3小尺度多径传播对RFID系统的影响42
3.3编码与调制42
3.3.1RFID常用编码方式43
3.3.2RFID常用调制方式45
3.4数据完整性49
3.4.1奇偶校验法49
3.4.2纵向冗余校验法50
3.4.3循环冗余校验法50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51
扩展阅读51
思考与练习52
第4章射频识别系统设计53
4.1RFID系统总体结构53
4.1.1信号发射机53
4.1.2信号接收机53
4.1.3编程器54
4.1.4天线54
4.2RFID读写器设计54
4.2.1RFID系统的硬件组件55
4.2.2读写器的功能55
4.2.3读写器具体的硬件设计56
4.3RFID电子标签设计57
4.3.1电子标签分类57
4.3.2电子标签芯片设计59
4.4射频天线设计60
4.4.1RFID天线的分类60
4.4.2RFID天线指标要求61
4.4.3RFID天线国内外研究动态62
4.5基于不同原理的RFID系统结构62
4.5.1电感耦合RFID系统63
4.5.2反向散射耦合式应答器设计64
4.5.3声表面波标签应答器设计65
4.6运行环境与接口方式67
4.6.1运行环境67
4.6.2接口方式67
4.6.3接口软件68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68
扩展阅读69
思考与练习69
第5章射频识别防碰撞算法分析70
5.1射频识别防碰撞概述70
5.2防碰撞复用技术 71
5.2.1频分多路法71
5.2.2空分多路法71
5.2.3码分多路法72
5.2.4时分多路法73
5.3标签防碰撞ALOHA算法 73
5.3.1基本ALOHA算法73
5.3.2时隙ALOHA算法75
5.3.3帧隙ALOHA算法76
5.3.4动态时隙ALOHA算法77
5.4标签防碰撞二进制搜索算法78
5.4.1基本二进制搜索算法78
5.4.2后退二进制搜索算法81
5.4.3动态后退二进制搜索算法83
5.4.4跳跃式二进制树形算法83
5.5几种典型的改进防碰撞算法的基本思想85
5.5.1不等长动态时隙ALOHA改进算法85
5.5.2标签设计改进算法86
5.5.3防碰撞Q算法的分析及改进87
5.5.4ALOHA和二进制结合算法88
5.5.5基于记忆功能的防碰撞算法89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92
扩展阅读93
思考与练习93
第6章射频识别安全相关协议分析94
6.1射频识别系统面临的攻击方式94
6.1.1主动攻击94
6.1.2被动攻击94
6.2射频识别系统的安全需求95
6.2.1机密性95
6.2.2完整性95
6.2.3可用性95
6.2.4真实性95
6.2.5隐私性95
6.3射频识别安全相关协议96
6.3.1HashLock协议96
6.3.2随机化HashLock协议97
6.3.3Hash链协议97
6.3.4基于Hash的ID变化协议98
6.3.5数字图书馆RFID协议99
6.3.6分布式RFID询问应答认证协议100
6.3.7低成本鉴定协议101
6.4射频识别安全协议研究趋势102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102
扩展阅读103
思考与练习103
第7章射频识别中间件技术104
7.1关于中间件104
7.1.1中间件的分类104
7.1.2中间件与多层应用体系结构106
7.2RFID中间件概述107
7.2.1RFID中间件的定义 107
7.2.2RFID中间件的功能107
7.2.3RFID中间件构架108
7.2.4RFID中间件的意义109
7.2.5RFID中间件发展历程109
7.2.6现有的RFID中间件产品110
7.3RFID中间件的结构111
7.3.1RFID中间件模型111
7.3.2RFID中间件主流系统结构框架 112
7.4RFID中间件的关键技术114
7.4.1数据一致性控制保证机制114
7.4.2数据压缩115
7.4.3RFID数据清洗技术115
7.5典型RFID中间件模型研究116
7.5.1Edge Server层116
7.5.2消息系统层117
7.5.3数据接口层117
7.5.4功能层间的通信机制118
7.6RFID中间件的发展趋势118
7.6.1RFID中间件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118
7.6.2我国RFID中间件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20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121
扩展阅读121
思考与练习122
第8章自动不停车收费ETC仿真系统设计123
8.1ETC技术发展概述123
8.1.1国外发展状况123
8.1.2国内发展状况123
8.2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硬件核心元器件的选择124
8.2.1感应式IC卡 Philips Mifare 1 S50124
8.2.2AT89S52微控制器125
8.2.3基站单元MFRC500125
8.2.4发送接收器125
8.3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的总体硬件设计126
8.3.1UART串行通信接口设计126
8.3.2其他接口设计127
8.4AT89S52和MFRC500接口设计127
8.4.1MFRC500芯片的功能结构127
8.4.2AT89S52和MFRC500芯片接口设计128
8.5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的下位机软件设计131
8.5.1车辆信息采集系统和PC通信帧格式的设计131
8.5.2MFRC500读写模块的设计、实现与调试132
8.5.3AT89S52系统初始化133
8.5.4MFRC500系统初始化133
8.5.5MFRC500读写模块设计135
8.5.6MFRC500的内部寄存器组和指令集136
8.5.7MFRC500的内部指令集C语言函数模块设计137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137
扩展阅读138
思考与练习140
第9章自动不停车收费ETC仿真系统模拟运行测试141
9.1装置安装测试步骤141
9.1.1读写器连接141
9.1.2启动上位机软件141
9.1.3Mifare 1卡读写测试141
9.1.4Mifare 1卡块值测试144
9.1.5修改密码和控制位147
9.1.6参数设置147
9.1.7调试信息147
9.2模拟车辆计费148
9.2.1前期准备148
9.2.2车辆驶过时的模拟148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150
扩展阅读151
思考与练习155
附录A元器件清单以及接GND、VCC的元件156
附录B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表158
附录CRFID专利情况161
参考文献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