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证》以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实践发展为主线,从宏观层面对收入分配的理论内涵和实证分析进行系统梳理,用理论指导实证,用实证丰富理论,使二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包括收入分配理论概述、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测度、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及综合类的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为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从事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劳动缔造文明,劳动孕育财富,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恩格斯说:“劳动改变了人本身。”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追求有着不同的劳动,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收益,不同的收益有着不同的奉献。劳动不仅关系人的健康和智慧,而且关系人的快乐和美好,人的伟大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是难能可贵和值得珍惜的。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能体现劳动的生活是幸福美好的。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研究投入劳动这一生产要素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即如何以最少的劳动资源投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劳动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在经济学著作中初见端倪,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解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世纪诞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劳工问题,科学预言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
20世纪初,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1911年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对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进行实验,这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布鲁姆的《劳动经济学》主要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内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对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贝克尔(Becker)的论文《时间资源配置理论》在劳动力供给研究方面颇具影响力,将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置于一个家庭模式中,解释了在效用最大化行为的支配下,家庭成员如何安排其从事市场性活动和非市场性活动的时间比例,明确了家庭是劳动力供给行为决策中的基本单位。西加诺(Cigno)从多角度讨论、多方位拓展了贝克尔理论模型的实践应用,如多人口家庭的时间分配、劳动力的性别分工等。明瑟(Mincer)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关注劳动力素质等问题,把教育和培训看成个人投资方式,对解决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国内劳动经济学主要致力于应用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与国际接轨,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劳动经济思想、劳动力市场与迁移、就业与失业、工资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力资本、人口发展等领域。众多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借鉴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经济思想框架和理论体系。许多研究团队通过组织实施与劳动经济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信息网络建设,构建服务于经济转型条件下劳动经济问题政府决策的智力支持系统,实现研究单位与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并完善实时监测劳动经济形势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平台。
当前,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已经在中国开始实施,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研究这些制度和政策的产生背景、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将是当前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国内学者对延迟退休年龄、就业与失业统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社会保障等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关注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分析判断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况,总结应用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结果,构建完善“十三五”时期劳动经济的政策体系。
“劳动经济学系列丛书”主要包括《劳动经济思想史》、《现代劳动经济学:框架与方法》、《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证》、《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和《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等,旨在关注劳动经济领域的复杂经济现象,力争在研究视角、研究体系、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举,融汇百家之精髓,贯通上下之集萃,方有本丛书之大成。在此向所有为本丛书提供借鉴参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微信公众号、网络资源等表示谢意!
陶铸先生有句名言——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我们以此为目标,催发吾辈奋进,砥砺吾辈前行,一直行走在“劳动经济学”的路上。
王志浩王巍
2016年6月
查看全部↓
第一章 收入分配理论概述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收人分配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第四节 新剑桥学派收人分配理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工资理论
第一节 古典工资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工资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利息理论
第一节 西方利息理论
第二节 凯恩斯利息理论的深度剖析
第三节 马克思利息理论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查看全部↓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总结了配第等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了最低工资理论。他认为工人的工资不能大于也不能小于工人的最低生活费用,工资是工人生活的来源,工人的工资应满足维持他们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要求。杜尔阁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在重农学派中也属于典型的代表人物。同时,杜尔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了工资生存理论,他将最低工资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将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恰当地引人工资理论中。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中,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工人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和养育后代的必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工人经历了大量的辛苦劳动最后得到的工资收入却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呢?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呢?杜尔阁认为,工人为资本家打工创造价值时,工资的多少是由资本家、工人和整个劳动力市场决定的,取决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谁更有话语权。他还表示,由于劳动力市场经常供大于求,属于卖方市场,因此资本家肯定会压低价格选择最便宜的劳动力,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工人为了较少的工作岗位互相竞价而压低对工资的要求,获得工作岗位维持基本的生存在这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出,杜尔阁已经充分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人之间为了工作岗位的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而竞争的最终结果必然就是他们的工资水平只能满足他们对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剩余部分被资本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
基于以上理论,杜尔阁认为,人口以及工人数量的增长是因为工人的工资过高导致的,工人的工资过高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工资随之下降,直到达到供求平衡时工资的水平为止,这个工资就是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相反的,工人的工资下降,就会造成人口和劳动力的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工资随之上升,直到达到供求平衡时工资的水平为止。杜尔阁的生存工资理论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成为令大家比较信服的工资理论,他的观点也为重农学派对剩余价值的来源的探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3.李嘉图的工资理论
李嘉图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认为他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那个时代,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经历了产业革命,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英国也在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但可以肯定的是,所取得的那些成就还不足以满足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所以如何快速增加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可以再投资,扩大资本主义市场的生产,成为资产阶级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嘉图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吸纳和借鉴前面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在论述分配问题和劳动价值的基础上,构建起他自己的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理论。
李嘉图在认真梳理前人的经济理论后,认为前人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他在自己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就直接批评前面的经济学家对工资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研究上的诸多不足。李嘉图以工人的工资作为切入点,探讨国民财富分配中,工资所占的比重,同时提出了工资的最低标准,对工人的最低生活费用与工资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论证。
李嘉图的观点是,工资是以固定的比重存在于国民财富中的,工资的多少直接决定资本家剩余价值的多少。工资、利息和地租相当于国民财富这个“大饼”的三个组成部分,如果工资是固定的,那么国民财富分配中的利润和地租的数量关系是呈反方向变动的,其中,商品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的部分是利润,而商品的价值减去工资和利润部分的余额就是地租。
对工资问题的研究中,李嘉图一直在通过建立工资和工人的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工资是劳动价格的体现。他认为,工资与劳动时间有关,两者是正相关的,工作时间越长,工资也越高。工资的表现形式就是维持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个价值与劳动力的价格关系密切。
李嘉图认为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工资可以看做劳动的价格,但与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格也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其中,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有关,由供求平衡的劳动力价格决定,当供大于求时劳动力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的自然价格,主要由劳动者维持其自身和家庭的基本费用的价格决定。
李嘉图认为,劳动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其市场价格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自然价格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往往是恒定不变的。尽管这两者的大小经常不一致,但实际上劳动的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的整体趋势差别不会很大。而在现实生活中,工资的主要作用应该与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大体一致,工资与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高度一致性,就是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在这里,被李嘉图称为劳动的市场价格,其含义是劳动的实际工资而不是未扣除通货膨胀影响的货币工资,他认为,劳动者的工资仅仅代表得到的货币量,而劳动者维持自身基本生活需要、传宗接代和劳动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取决于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必需品量。基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李嘉图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关系,进一步验证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理论,并研究工资的形成机制。他认为,工资的高低与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费用紧密相关,如果工人的工资过高,工人就有更多的消费选择,随着工人生活条件的好转,工人就有更大的热情,生育更多的孩子。但劳动人口的增加,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劳动市场竞争关系日趋激烈,资本家会降低工资,工人供给量减少,最终的结果就是工人的工资与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价值非常接近。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