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与实践》立足全球视野和历史视角,植根于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发展需求,从本源上厘清知识产权的法学和管理经济学本质属性,给出知识产权管理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产权的静态形式要素和动态行为要素,分析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则和流程,探讨知识产权风险识别和管控策略。最后,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从战略制定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提炼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实践,总结本土典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案例。
《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与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企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和管理人员,以及政府的管理者参考阅读。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业已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要务之一。2013年3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共同发布的《GB/T 29490-2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规范》旨在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组织等管理活动嵌入研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等经营全流程,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改善市场竞争地位,支撑可持续发展。《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开始走上有章可循、有标可对的标准化发展道路。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向知识产权学术界提出了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理论探讨和总结。比如,①知识产权管理的认识论问题,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功能、定位,以及逻辑结构和能力测度等;②知识产权管理的方法论问题,特别是作为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柔性战略资源,知识产权的管理方法特殊性问题;③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性问题,如知识产权发展与公司战略匹配,知识产权的组合管理策略,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模式与策略,知识产权投融资模式与策略,知识产权评估和定价方法与流裎,知识产权讼争管理策略,知识产权组织模式选择,不同产业领域和生命周期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等等。
本书正是作者“迎难而上”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结果。在借鉴大量的中西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追溯了知识产权的法学和管理经济学双重本源,分析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功能和定位等。在此基础上,本书打开知识产权的形式要素“黑箱”和行为要素“黑箱”,以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和组织等管理行为为主线,试图系统构建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管理框架。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论是:
在知识产权管理基础理论部分,综述知识产权的法学和管理经济学的含义,给出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功能和定位等。①借鉴形式逻辑关于事物属性的分类方法,分析知识产权的特有属性,即对象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专有性是法律赋予知识产权在权利性质上的固有属性,时间性是法律赋予知识产权在时间上的固有属性,地域性是法律赋予知识产权在空间上的固有属性。②从知识、智力资本、智力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概念的逻辑关系出发,总结出知识产权的资源特性,即处于企业知识系统价值链高端的知识产权,是企业谋求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内在源泉。③借鉴既有文献和企业实践,给出知识产权管理的定义,即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赢得创新所得和竞争优势,创造、运营、保护和组织其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总结出知识产权管理的特征,即商业性、集成性、合规性、国际性和动态性。④探讨知识产权管理与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营销管理、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给出知识产权管理的三大功能,即护航功能,保护创新成果,维护市场竞争;导航功能,指引创新路径,服务市场拓展;领航功能,赢得创新所得,支撑经营战略。⑤采用知识产权的形式要素和行为要素,构建起二维的知识产权管理框架,给出知识产权能力解构和测度指标体系。
查看全部↓
第一章 知识产权的含义和价值
1.1 知识产权的法学含义
1.1.1 知识产权的概念
1.1.2 知识产权的本质和特有属性
1.1.3 知识产权的特有属性
1.2 知识产权的管理经济学含义
1.2.1 知识观: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1.2.2 知识的内涵
1.2.3 知识的类型
1.2.4 知识的创造和转化
1.2.5 知识、智力资本、智力资产和知识产权
1.3 知识产权的价值
1.3.1 知识产权是企业通过创新谋求竞争优势的制度因素
1.3.2 知识产权是企业谋求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内在源泉
1.3.3 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理由
第二章 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问题
2.1 知识产权管理的缘起
2.1.1 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
2.1.2 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实践
2.1.3 知识产权管理实践引发的理论问题
2.2 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和功能
2.2.1 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2.2.2 知识产权管理的定位
2.2.3 知识产权管理的功能
2.3 知识产权能力解构与测度
2.3.1 知识产权能力的含义和概念模型
2.3.2 知识产权能力的解构
2.3.3 知识产权能力的测度
第三章 知识产权创造
3.1 知识产权创造的含义和构成
3.1.1 知识产权创造的含义
3.1.2 知识产权创造的构成
3.2 知识产权开发
3.2.1 专利研发
3.2.2 商标设计
3.2.3 作品创作
3.3 知识产权获取
3.3.1 专利申请
3.3.2 商标注册
3.3.3 著作权登记
3.3.4 商业秘密认定
3.4 知识产权维护
3.4.1 专利维护
3.4.2 商标维护
3.4.3 商业秘密保密
第四章 知识产权运营
4.1 知识产权运营概述
4.1.1 知识产权运营的内涵
4.1.2 知识产权运营的特征
4.1.3 知识产权运营的目标
4.2 知识产权的实施
4.2.1 专利的实施
4.2.2 商标的使用
4.2.3 著作权的使用
4.2.4 商业秘密的使用
4.3 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
4.3.1 知识产权许可
4.3.2 知识产权转让
4.4 知识产权投资和融资
4.4.1 知识产权投资
4.4.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4.5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4.5.1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概述
4.5.2 专利价值评估
4.5.3 商标价值评估
4.5.4 著作权价值评估
4.5.5 商业秘密价值评估
第五章 知识产权保护
5.1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认定
5.1.1 专利侵权认定
5.1.2 商标侵权认定
5.1.3 著作权侵权认定
5.1.4 商业秘密侵权认定
5.2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5.2.1 知识产权民事保护
5.2.2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
5.2.3 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
5.3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5.3.1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含义
5.3.2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特点
5.3.3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内容与方式
5.3.4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关系
5.3.5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去留之争
5.3.6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应当逐渐弱化和限缩
第六章 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
6.1 海外知识产权诉讼策略
6.1.1 我国企业海外专利与商业秘密诉讼
6.1.2 我国企业商标海外遭抢注与维权
6.1.3 海外知识产权诉讼的应对策略
6.2 美国337调查应对策略
6.2.1 美国337调查概述
6.2.2 337调查给我国企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6.2.3 我国企业应对337调查策略分析
6.3 展会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
6.3.1 我国企业境外参展遭遇知识产权纠纷
6.3.2 展会知识产权执法措施
6.3.3 展会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
第七章 知识产权组织
7.1 知识产权组织概念的提出
7.1.1 宏观背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要求
7.1.2 微观背景:知识产权创造、运营和保护需要高效的组织支撑
7.2 知识产权治理模式
7.2.1 集中治理模式
7.2.2 分散治理模式
7.2.3 行列治理模式
7.3 知识产权组织架构
7.3.1 隶属研发部门的组织架构
7.3.2 隶属于法务部门
7.3.3 隶属于企业总部
7.4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7.4.1 知识产权管理总则
7.4.2 专利管理制度
7.4.3 商标管理制度
7.4.4 著作权管理制度
7.4.5 商业秘密管理制度
第八章 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
8.1 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论和方法
8.1.1 企业战略基本理论
8.1.2 知识产权战略含义和原则
8.1.3 知识产权战略的框架
8.2 知识产权战略的环境分析
8.2.1 知识产权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8.2.2 知识产权战略环境分析的要点
8.2.3 知识产权战略环境分析例举
8.3 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
8.3.1 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结构、要点和例举
8.3.2 知识产权战略任务的结构、要点和例举
8.3.3 知识产权战略措施的结构、要点和例举
8.4 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调整
8.4.1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步骤的要点
8.4.2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评估与调整要点
8.4.3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调整例举
第九章 知识产权管理案例
9.1 案例一华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反专利劫持动因和策略
9.1.1 华为反专利劫持的动因何在
9.1.2 华为采取何种策略成功实现反专利劫持
9.1.3 对中国ICT企业有何借鉴价值
9.1.4 对欧美跨国公司有何现实启示
9.2 案例二小米:国际化的专利困局与对策
9.2.1 专利之困
9.2.2 困局之势
9.2.3 破局之策
9.3 案例三丝丽雅:依靠创新突破瓶颈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9.3.1 突破“效率瓶颈”:一锭多丝技术工艺创新
9.3.2 突破“资源瓶颈”:竹、木、棉、麻复合纤维产品创新
9.3.3 突破“环保瓶颈”:溶剂法纤维和黏胶法纤维的错位技术创新
9.4 案例四长虹: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9.4.1 引进技术,积极拓展
9.4.2 扬帆出海,频遭打压
9.4.3 转变思路,合纵连横
9.4.4 夯实基础、不断探索
9.5 案例五成都光明:专利侵权纠纷应对与全IP管理体系构建
9.5.1 市场博弈引发专利纠纷
9.5.2 专利侵权应对及风险预警
9.5.3 企业全IP管理体系构建及资源保障
9.6 案例六老肯科技:专利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9.6.1 老肯科技的自主创新成长路
9.6.2 老肯科技的知识产权管理初见成效
9.6.3 老肯科技的知识产权管理拓展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