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管理会计》先从理论角度对管理会计做概述,在此基础上从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的方法着手,分别从预测、决策、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考核与评价这几个角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诠释。《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管理会计》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评估体系,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几个方面做展开性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管理会计》中的例题和案例都是结合当前的企业实际情况设计的。
《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管理会计》内容全面,例题丰富,实用性强,不仅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自学参考书。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现代管理理论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以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有效快速发展为基本宗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着急剧的发展变化,管理会计的发展适应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要求,也将管理会计的有效方法应用到企业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导向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本书根据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与特点,根据最新的财会制度,以“规划”和“控制”为主线,系统介绍了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系统、业绩评价等内容。同时,从预测、决策、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考核与评价这几个角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诠释。本书的整体思路就是在理论运用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评估体系,对管理会计的职能做展开性的应用。本书中的例题和案例都是结合当前的企业实际情况做出的编排,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论述简洁,例题丰富,实用性强。为配合教学使用,各章还附有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自学参考书。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在编写中讲求时代性、先进性、系统性、严谨性,突出实用性、科学性,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 注重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介绍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力求做到结构合理、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
(3) 在注重介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知识的同时,结合我国资金市场的实际,特别重视普通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的介绍。
(4)操作性强。书中有大量图表、例题和案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5)注重培养适应“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的人才。
本书由隋志纯(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蔡永鸿(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担任主编;马小会(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李争艳(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郑新娜(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担任副主编。全书共分为9章,第1~3章由隋志纯、郑新娜编写,第4、5章由蔡永鸿、郑新娜编写,第6、7章由马小会编写,第8、9章由李争艳编写,隋志纯对全书进行了总体修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并借鉴了其中部分内容,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鉴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内容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3月
第1章 管理会计概述
1.1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1.1.1 管理会计的形成
1.1.2 管理会计的发展
1.2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及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1.2.1 管理会计的定义
1.2.2 管理会计的内容
1.2.3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1.2.4 管理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1.3 管理会计的职能和方法
1.3.1 管理会计的职能
1.3.2 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练习题
第2章 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
2.1 成本性态分析
2.1.1 成本的分类
2.1.2 成本性态分析
2.2 混合成本的分解
2.2.1 混合成本分解的方法
.2.2.2 成本性态分析原理的应用
2.3 变动成本法
2.3.1 贡献毛益
2.3.2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2.3.3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评价
练习题
第3章 本量利分析
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3.1.1 本量利分析的概念
3.1.2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
3.1.3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3.1.4 边际贡献及其相关指标的计算
3.1.5 本量利分析的主要作用
3.2 单一产品的本量利分析
3.2.1 单一产品本量利分析的主要内容
3.2.2 盈亏平衡点分析
3.2.3 安全边际
3.2.4 实现目标利润分析
3.3 多种产品的本量利分析
3.3.1 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分析
3.3.2 多种产品的保利分析
3.4 有关因素变动分析
3.4.1 销售单价变动的影响
3.4.2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的影响
3.4.3 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
3.4.4 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
3.5 利润的敏感性分析
3.5.1 利润敏感性分析的假定
3.5.2 敏感系数
3.5.3 经营杠杆
3.6 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
练习题
第4章 经营预测
4.1 经营预测概述
4.1.1 预测分析的特点
4.1.2 预测分析的内容
4.1.3 预测分析的基本步骤
4.1.4 预测分析的基本方法
4.2 销售预测
4.2.1 市场调查法
4.2.2 判断分析法
4.2.3 趋势预测分析法
4.2.4 相关因素分析法
4.3 利润预测
4.3.1 利润预测的意义
4.3.2 目标利润的确定
4.3.3 利润预测中的敏感性分析
4.4 成本预测
4.4.1 成本预测步骤
4.4.2 目标成本法
4.4.3 历史资料分析法
4.4.4 因素变动预测法
4.5 资金预测
4.5.1 资金需要总量预测
4.5.2 固定资金需要量预测
4.5.3 流动资金需要量预测
练习题
第5章 短期经营决策
5.1 经营决策概述
5.1.1 决策的定义和原则
5.1.2 决策的程序和类型
5.1.3 短期经营决策的内容
5.1.4 短期经营决策的相关收入和相关成本
5.1.5 短期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5.2 产品定价决策
5.2.1 定价决策的因素分析
5.2.2 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
5.2.3 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
5.2.4 以特殊目的为导向的定价决策
5.2.5 定价决策的策略
5.3 生产决策
5.3.1 新产品开发决策
5.3.2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决策
5.3.3 亏损产品是否转产决策
5.3.4 是否深加工决策
5.3.5 是否接受低价订货决策
5.3.6 自制还是外购决策
5.3.7 生产工艺选择决策
5.4 存货决策
5.4.1 存货与存货成本
5.4.2 经济订货批量控制
练习题
第6章 长期投资决策
6.1 长期投资决策概述
6.1.1 长期投资决策概念和特点
6.1.2 长期投资决策的类型
6.1.3 长期投资决策中的货币时间价值
6.1.4 长期投资决策的现金流量
6.2 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
6.2.1 非贴现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
6.2.2 贴现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
6.3 投资项目评价基本方法的运用
6.4 长期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
6.4.1 以净现值为基础的敏感性分析
6.4.2 以内含报酬率为基础的敏感性分析
练习题
第7章 全面预算
7.1 全面预算概述
7.1.1 全面预算的含义
7.1.2 编制全面预算的作用
7.1.3 全面预算的编制原则
7.2 全面预算的编制
7.2.1 经营预算的编制
7.2.2 财务预算的编制
7.3 全面预算编制方法
7.3.1 固定预算
7.3.2 弹性预算法
7.3.3 零基预算法
7.3.4 滚动预算法
7.3.5 概率预算法
练习题
第8章 标准成本系统
8.1 标准成本系统概述
8.1.1 标准成本的含义
8.1.2 标准成本的作用
8.1.3 标准成本的分类
8.2 标准成本的制订
8.2.1 工程法
8.2.2 估计法
8.3 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8.3.1 成本差异及其类型
8.3.2 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8.3.3 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8.3.4 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8.4 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8.4.1 成本差异核算账户
8.4.2 成本差异的归集
8.4.3 期末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练习题
第9章 业绩评价
9.1 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9.1.1 成本中心的含义
9.1.2 成本中心的类型
9.1.3 成本中心的特点
9.1.4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9.2 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9.2.1 利润中心的含义
9.2.2 利润中心的类型
9.2.3 利润中心的成本计算
9.2.4 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9.3 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
9.3.1 投资中心的含义
9.3.2 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
9.4 部门业绩的报告与考核
9.4.1 责任预算
9.4.2 责任报告
9.4.3 业绩考核
9.5 基于EVA的业绩考核与评价
9.5.1 EVA的基本理念
9.5.2 EVA的基本模型
9.5.3 EVA的调整
9.5.4 eEVA的应用与缺点
9.5.5 基于战略的业绩考核与评价
练习题
附录A 复利终值系数表
附录B 复利现值系数表
附录C 年金终值系数表
附录D 年金现值系数表
参考文献
会计产生于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随经济管理的需求而发展,且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财务会计的雏形——簿记方法在几千年以前就已产生,而管理会计的产生只有百年历史。从客观内容上看,管理会计的实践,最初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雏形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正式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从英国产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原有的单凭经验管理企业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1911年,被西方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开辟了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纪元。泰勒最早提出将工资支付制度和提高效率密切结合起来的差别计价工资制。他提出,如果工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并且没有任何差错,那么对每个时间单位(每个单位或每项工作)要以高标准支付工资;工作时间长,而且成品有缺点,就以低标准支付工资。从差别计件工资制中可以看出,泰勒的根本思想在于制订出能使整个工人群体在互相竞争中自发地加强劳动强度的一种制度。
泰勒为生产劳动制订了各种标准、较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了较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但他设计的系统,只是为了检查工人劳动和原材料的效率。同时代的一些工程师和学者,开始设计利用人工和原材料标准方面的信息,寻找控制实际成本的新方法。与此同时,一些制造商已经利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控制企业的经营。这时,就产生了分析标准成本差异的现代分析方法。
最初,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后来有人主张应将标准成本纳入会计系统。1919年,美国全美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开始了标准成本会计的推广工作。
预算控制也是将科学管理的原理引进会计的产物。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应当包括预测、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另一位同时代人物卢瑟·古利克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七项职能。受这些理论的影响,人们不断摸索企业管理计划和控制的途径和方法,最早系统地论述预算控制的是卡彭特。预算制度始于19世纪美国小城镇所实施的公共预算制度,后来逐渐得到推广。1921年6月,美国国会公布《预算和会计法》,对民间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两个萌芽——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都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美国在经济实力等方面取代了英国的统治地位,经营管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美国,能够产生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应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而产生的一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