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如何逐步构建质的研究",将以十章的篇幅介绍从创意到设计、从收集资料到回答研究问题、最终至完成研究报告的完整步骤。下半部分是"五个具体研究手段"。将分别用一章的篇幅介绍质的研究大类下五种最常用的研究手段:第十一章、叙事研究第十二章、扎根理论第十三章、人种学法第十四章、案例研究第十五章、现象分析
卓越教师的培养依托于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教师教育政策、培养方式及评价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指出,各高等院校应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推行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的重要改革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2011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与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肩负着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政策咨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教育已成为浙江师范大学重要的学术品牌之一,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美誉度日益提升。《卓越中学教师研究性学习丛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组织编撰的。
《卓越中学教师研究性学习丛书》由《解码学习动力》《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多元视角下的学生学业评价》《班级经营实践教程》《构建生本课堂》《构建质的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六部著作构成,分别从学习动力、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学业评价、班级管理、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六个方面阐述了卓越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此六部著作在广泛吸收国内外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本校对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具体实际,选取了具有针对性的系列案例加以深入辨析,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思维能力,为相关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配套性的资源支撑。
本套丛书基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方面多年的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丛书的内容及结构。前期经教务处领导与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的多次讨论、修改,在各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对丛书展开了科学的规划。丛书从课程和教材建设的角度出发,以卓越教师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班级经营方法出新为抓手,致力于系统提升中学教师关于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评价研究的综合学术能力。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打造一套提升一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精品丛书,从而为新时代的卓越教师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上篇 基础篇
第1章 做一个质的研究者
理论模块
教学模块
第2章 质的研究
理论模块
2.1 初识质的研究
2.2 质的研究发展概况
2.3 质的研究中的研究工具
2.4 七个名词与研究内容
2.5 七个动词与研究手段
2.6 七个形容词与研究特点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第3章 形成研究问题
理论模块
3.1 第一步:寻找研究灵感
3.2 第二步:定位研究问题
3.3 第三步:形成研究问题
3.4 第四步:检测研究问题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第4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理论模块
4.1 理论框架
4.2 确定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4.3 质的研究与文献综述
4.4 查阅文献
4.5 引用文献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第5章 伦理道德、前行探索和抽样方法
理论模块
5.1 伦理道德
5.2 前行探索
5.3 抽样方法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第6章 访谈
理论模块
6.1 访谈的作用
6.2 访谈的类型
6.3 访谈的方式
6.4 访谈的问题
6.5 访谈的人员
6.6 访谈的记录
6.7 访谈的准备
6.8 访谈的翻译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第7章 观察
理论模块
7.1 观察的作用
7.2 见察的类型
7.3 见察的内容
7.4 观察的聚焦
7.5 察的记录
7.6 见察的反思
7.7 察的准备
7.8 察的人员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第8章 实物分析
理论模块
8.1 实物分析的作用
8.2 “实物”的种类
8.3 “实物”的收集
8.4 实物分析的引导问题
8.5 实物分析的局限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第9章 处理原始资料
理论模块
9.1 开始处理原始资料的时机
9.2 处理原始资料的六步法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第10章 从开题报告到研究报告
理论模块
10.1 开题报告与研究报告的格式
10.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注意事项
10.3 研究报告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10.4 立论——开题报告与研究报告的核心
教学模块
实践模块
下篇 方法篇
第11章 叙事研究
场景模块
理论模块
11.1 叙事研究的内涵
11.2 叙事研究的特点
11.3 叙事研究的追求
11.4 叙事研究的实施
11.5 低劣的叙事研究
11.6 叙事研究的局限
教学模块
第12章 现象分析
场景模块
理论模块
12.1 现象学——从哲学思潮到教育学研究
12.2 现象分析的实施
12.3 现象分析的优势
12.4 现象分析的局限
教学模块
第13章 扎根理论
场景模块
理论模块
13.1 扎根理论的含义
13.2 扎根理论的起源、传承与应用
13.3 扎根理论的选题
13.4 理论抽样
13.5 扎根理论的资料收集
13.6 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
13.7 扎根理论研究的质量
教学模块
第14章 人种学法
场景模块
理论模块
14.1 人种学法的起源
14.2 人种学法的内涵——理解“文化”与“行为”
14.3 人种学法的特征
14.4 人种学法的选题
14.5 人种学法的实施
14.6 人种学法的局限
教学模块
第15章 案例研究
场景模块
理论模块
15.1 案例研究的含义
15.2 案例研究的特征
15.3 案例研究的类型
15.4 案例研究的实施
15.5 案例研究的评价
15.6 案例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另外,建议研究者重点关注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说有些经典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如孔子的学说、杜威的理论等,但如果不能跟进教育学研究最新的发展,研究的成果会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下苍白乏力。
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质的研究对于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显得更加灵活。质的研究较少地受到理论的严格束缚,而是更加关注研究对象,关注灵活多变的“人”,以感受人、理解人、服务人,而不是服务理论为最终的目的。特别是在接下来会讲到的几种经典的质的研究的分类中,扎根理论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当研究者发现没有理论可以解释所关注的教育现象,或者是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去指导教师实践的时候,可以采用扎根理论这种质的研究方法来形成自己的理论。但是研究者要清楚,即使是扎根理论,也不是空穴来风或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研究者同样需要对读者负责,一样要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在研究报告中的长度最终要由研究者灵活决定,一般不要超过文章总长度的五分之一,因为大部分读者毕竟是出于对研究结果的兴趣来阅读报告的,臃肿哕嗦的理论铺垫只能让人生厌。如果确实缺少相应的理论、相关的研究,研究者只需要老老实实地说明目前的情况就可以了,为了凑字数而生搬硬造或者胡乱联系绝非明智之举。
当研究者理解了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对于质的研究的重要性,接下来就出现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既然这两者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文献的,那么什么是文献?去哪儿找文献?如何找到文献?找到之后如何在研究报告中合理使用文献?
4.4 查阅文献
如果把从自己研究中收集到的资料,如去教室听课的观察记录、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访谈稿等,定义成第一手资料的话,那么来自于其他研究者的第一手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看作是第二手资料。同理,根据第二手资料所编写的课本、学术专著等可以称为第三手资料。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所谓文献就是第二手资料加第三手资料。教育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文献,如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学术专著、课本、学术会议文集等,还包括中文文献、外文文献、纸质文献、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等。
当研究者需要查阅文献的时候,可以去各种图书馆、专业相关的阅览室、网上的数据库里寻找。当然查阅文献也是一种研究者必备的技能,需要向教师、图书管理员等专业人士进行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研究者通过自己动手,试用各种关键词.逐渐积累搜索文献的经验。在每一篇学术期刊的论文摘要下面都会标注几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使用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论文下面的关键词,在中文数据库(如知网、万方)或外文数据库(如ERIC)中搜索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另外,每一篇研究论文后面都会有一个参考文献的列表,研究者可以仔细阅读里面有没有自己可能感兴趣的文章、书籍等。像滚雪球一样,从一篇论文出发找到另外几篇文章、几本书,然后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文献,最终形成一个可观的、为自己研究服务的文献积累。研究者在做文献查阅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记录,无论是传统的纸笔方式,还是用手机拍照或是在电脑上建立文档,研究者永远要对自己看过的、接触过的、分析过的文献留有文字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