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基础与临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莱姆病研究的新进展。内容不仅涉及莱姆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和预防等详细内容,还分专题深度介绍了莱姆关节炎、神经莱姆病和莱姆心脏炎等,最后分章节介绍了莱姆病研究领域的一系列主要进展。
《莱姆病:基础与临床》可供临床医师、卫生防疫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发现的一种以蜱作为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975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卫生部得知该州旧莱姆镇(OldLyme)及附近地区有许多孩子患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科学家在对此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其与欧洲早已报道过的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ECM)极为相似。他们以莱姆关节炎报道了此病,1980年将其改称为莱姆病。Burgdorfer1982年对鹿蜱成虫进行研究发现,鹿蜱消化道研碎物内有许多外形不规则的螺旋体,用感染螺旋体的蜱叮咬兔可以使后者出现类似ECM的病变,兔皮肤标本可检出螺旋体。Johnson及其同事根据该螺旋体的DNA特点将它鉴定为疏螺旋体属的一个新种,1984年将这个新种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60多个国家存在本病流行或发现本病,其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中西部、西部,加拿大东南部,欧洲中及北部,亚洲东部。我国艾承绪等于1986~1987年相继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发现此病,现在已证实至少27个省(市、区)有此病发生。
1996年,张习坦、马静主编出版了《莱姆病及其防治》,次年刘增加编写出版了《莱姆病》,为我国莱姆病的普及和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转眼20年过去了,在莱姆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必要进行及时的总结。为此,我们总结了近年莱姆病研究的主要进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编写了这部专著,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相关专业人员提供比较系统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60134,81371835,31560051,81560596)、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7C069M)、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昆明医科大学联合专项(2010CD221,2011FB244,2012FB011,2013F2057,2014FA011,2014FBO01)的资助,也受到云南省热带传染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省高校热带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和昆明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我们知识所限,本书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查看全部↓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一、历史回顾
二、国内外流行现状
三、基因组学与基因型
四、分类学
五、传播方式与致病机制
六、实验室诊断
七、预防与治疗
第二章 伯氏疏螺旋体的病原学
一、形态结构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代谢特点
四、分类与分型
五、基因组学
六、主要蛋白与免疫原
七、抵抗力
八、动物模型
九、中国伯氏疏螺旋体的病原学特点
第三章 莱姆病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五、预防措施
第四章 莱姆病致病机制与免疫
一、病原体及其成分的直接作用
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三、自身免疫因素
四、结语
第五章 莱姆病临床表现
一、皮肤病变
二、神经系统病变
三、心脏病变
四、关节病变
五、结语
第六章 莱姆病诊断
第一节 实验室诊断技术
一、病原体的直接检测
二、免疫学检测方法
三、分子诊断
四、联合检测
五、正在开发的新方法
六、小结
第二节 临床诊断
一、莱姆病临床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第七章 莱姆病的治疗
一、早期莱姆病的治疗
二、中期莱姆病的治疗
三、晚期顽固性莱姆病的治疗
四、儿童莱姆病的治疗
五、孕妇莱姆病的治疗
六、康复期保健
七、治疗选择问题
第八章 莱姆病的预防
一、宏观防控措施
二、多层次防护策略
三、药物防制
四、被蜱叮咬的紧急处理
五、莱姆病疫苗
第九章 莱姆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一、莱姆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二、编者近期在莱姆关节炎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
第十章 莱姆心脏炎
一、流行病学
二、病理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十一章 神经莱姆病
一、神经莱姆病简介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六、结语与展望
第十二章 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与莱姆关节炎
一、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
二、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与莱姆关节炎
第十三章 Th17、IL-17与莱姆关节炎
一、Th17、IL-17的命名和生物学效应
二、Th17、IL-17与莱姆关节炎关系
三、结语与展望
第十四章 白细胞介素-10与莱姆病
一、白细胞介素-10简介
二、IL-10与莱姆病的关系和相关机制进展
三、结语与展望
第十五章 趋化因子CXCL亚3与神经莱姆病
一、趋化因子CXCL13简介
二、趋化因子CXCL13与神经莱姆病发病机制
三、趋化因子CXCL13与神经莱姆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小结与展望
第十六章 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BmpA研究进展
一、BmpA的发现与特点
二、BmpA在诊断学中应用
三、BmpA与莱姆关节炎关系
第十七章 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OspA研究进展
一、OspA的结构特点
二、OspA的时空表达规律
三、OspA异质性的研究
四、OspA在诊断学上的研究
五、OspA疫苗的研究
第十八章 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OspC研究进展
一、OspC的细胞定位与化学结构
二、OspC的表达调控
三、OspC致病性的研究
四、OspC的诊断价值
五、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