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南省城镇上山战略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深入探讨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系统分析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制定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技术模型的基础上,以云南省德宏州为实例,运用多种技术集成,进行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实证研究,并探索评价成果在编制“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模式与成效。对丰富和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指导云南省乃至类似山区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基于云南省城镇上山战略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18)研究成果。
《基于云南省城镇上山战略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可供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地理、城镇规划等领域的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因为建设山地城市(或城镇),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地理环境,使得建筑物错落有致,获得平原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更为重要的是能节约土地资源,特别保护平原或平地(在云南俗称为坝子或坝区)优质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山地是具有一定海拔和坡度的特殊自然-人文综合体,其“先天”的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这导致山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生物生产力提高的困难性,并决定了山地生态系统反馈机制弱和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性,从而制约着山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极易导致山地人地关系的不协调,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甚至酿成严重灾害。因此,山地(或坡地)的利用需要实施生态友好型的可持续利用方式,重视土地保护。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国家对耕地保护的力度亦不断加大,因而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保护平原或平地的优质耕地,中国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对策之一是坡地开发,实施城镇和工业用地“上山”,并于2011年确定将甘肃、广西、湖北、云南等省(自治区)列入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省(自治区)。
甘肃兰州、陕西延安、湖北十堰、云南德宏等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削山造地、上山建城”工程或项目。湖北十堰自2007年开始“向山要地”,截至2011年年底,通过劈山造地,十堰累计新增建设用地33km2,城市建成区面积从原来的52km2扩大到70km2。为保护日益减少的坝区耕地,云南省于2011年上半年确立了“城镇上山”——建设山地城镇的发展战略。2012年4月开始,延安实施“上山建城”发展战略,轰轰烈烈地上演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行动,一期工程在10.5km2范围内削平33座山头,整个工程将用10年时间,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整理出78.5km2的新城区建设面积,相当于在山上再造2个延安老城区的面积。兰州因土地紧张,从2012年年底引进民间投资220亿元,半年内推掉了700余座荒山,规划造地建新城总面积达258km2,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兰州。“愚公移山,向山要地,上山建城”项目,在一些地方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增加和生态恶化,引起了媒体的热议和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2014年6月,世界顶尖级期刊Nature先后发表了2篇中国学者撰写的文章,有关“削山建城”的问题观点截然不同。其一是2014年6月5日,Nature发表了长安大学李培月等撰写的Environment:Accelerate research on land creation,对中国的“削山建城”运动提出了批评和警告,认为中国多个丘陵山区城市进行的“削山建城”工程存在着一定的环境、技术和经济风险,需要相关组织及专家,进行多部门协作,加强削山建城工程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尽快形成该类工程建设的相关规范,避免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降低该类项目的环境、技术和经济风险。其二是2014年6月24日,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等以通信(correspondence)形式发表的评论文章——China's land creation project stands firm,针对近期媒体热议的“中国平山造城导致地质灾害”等问题,以延安新区建设为例,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为“上山建城”项目是稳定的。
查看全部↓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方法和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
第一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原则
第四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在实施“城镇上山”战略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我国低丘缓坡土地的概念与内涵探析
第二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技术模型方法
第一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第二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模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评价实例:德宏州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节 评价范围的确定
第三节 评价单元的选择
第四节 基础数据和图件来源
第五节 评价的基本结果
第六节 德宏州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在云南“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模式及其成效
第一节 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强化坝区耕地保护、发展山地城镇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在云南“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模式
第三节 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在“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
附图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