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分两大部分:其一是概述认知部分,含乡村旅游基本知识概述、乡村旅游资源概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投资与管理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五个章节:其二是实践操作部分,含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乡村旅游形象建设、乡村旅游产品策划、乡村旅游市场拓展、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管理、乡村旅游客房服务管理、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
《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紧跟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力求满足乡村旅游经营、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创新性。
我国乡村旅游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广东深圳的“荔枝观光节”,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事了。进入21世纪,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数量迅速增加。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迅速成长为全国多个省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乡村旅游无论在经营理念、经营方法、经营策略、人员素质方面均存在不足。本教材在乡村旅游的项目开发、形象建设、产品策划、市场拓展、乡村旅游点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希望它能够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
1.本书的适用范围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农业经济管理类、休闲类专业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和提升培训教材,还可供从事旅游、农村、农业、规划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工作者参考。
2.内容与结构
全书共十二章,前五章主要是理论部分。作为起点,第一章相当于引论,介绍乡村旅游基础知识;第二章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探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介绍国内常见的几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乡村旅游投资与管理模式;第五章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后七章是实务部分。第六章是乡村旅游规划实务,第七章是乡村旅游形象建设,第八章是乡村旅游产品策划,第九章是乡村旅游市场开拓,第十、十一章主要谈乡村旅游餐饮服务和乡村旅游客房服务两个方面的内容,第十二章主要是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全书遵循应用型本科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原则,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本书的特点
本教材紧跟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力求满足乡村旅游经营、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创新性。该教材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首先,立足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读。全书共分十二章,教材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正文链接了丰富的资料,穿插了很多现实、生动的乡村旅游案例,同步设有实务训练,在拓展学习的同时,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体例完整,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正文前设置了“学习目标”、“实训要求”“引导案例”栏目,在正文中设置了“小贴士”“操作示范”栏目,在正文后设置了“实务训练”“知识归纳”“案例解析”“思考题”栏目,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掌握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4.编纂分工
本书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总结,参加本书编写的都是拥有多年教学工作经验与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本书由贾荣提出写作大纲,贾荣和叶春近修订大纲,各章初稿的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苟倩;第二章:杨铱、贾荣;第三章:苟倩;第四章:叶春近、贾荣;第五章:王毓梅、贾荣;第六章:贾荣、杨铱;第七章:何道刚;第八章:王毓梅;第九章:王毓梅、贾荣;第十章:何道刚、贾荣;第十一章:王婷、贾荣;第十二章:王婷。初稿完成后,由贾荣对各章内容进行了修改、总纂和定稿。
5.鸣谢
在本书的大纲确定阶段,得到了四川师范大学陈乾康教授的指导和修订建议,在此向他表达深切的感谢!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书中我们都尽可能地做了说明,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的出版工作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陈鹏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由于编者水平及资料所限,本书在内容、体例编排等方面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再作修订和完善。
第一章 乡村旅游基础知识概述
第一节 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第二节 乡村旅游的内涵
一、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解读
二、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三节 乡村旅游的功能与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功能
二、乡村旅游的意义
第二章 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第一节 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二、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乡村自然旅游资源
二、乡村人文旅游资源
第三节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三、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第一节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概述
第二节 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
一、发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三节 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
一、发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四节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一、发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五节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
一、发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六节 特色产业带动发展模式
一、发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七节 现代农业展示型发展模式
一、发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八节 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
一、发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四章 乡村旅游投资与管理模式
第一节 乡村旅游投资模式
一、农户自主投资
二、政府主导投资
三、外来投资
四、合作经营
第二节 乡村旅游管理模式
一、“农户+农户”模式
二、“公司+农户”模式
三、“公司+社区+农户”模式
四、公司制模式
五、股份制模式
……
第五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乡村旅游规划实务
第七章 乡村旅游形象建设
第八章 乡村旅游产品策划
第九章 乡村旅游市场拓展
第十章 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管理
第十一章 乡村旅游客房服务管理
第十二章 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
附录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
一、发展背景
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具有文化的原生性、参与性、质朴性及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特点,独具一格的民族民俗、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服饰特色、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都为民俗旅游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民俗旅游开发资源基础丰富,特点鲜明,区域性和民族个性较强,发展优势明显。同时由于投资少、见效快,逐渐成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和旅游亮点,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推崇。但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民俗文化在旅游当中受到了冲击,甚至消亡,面对民俗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面对当地居民与旅游经济的博弈,民俗依托型乡村旅游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利益共享?寻找发展平衡点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主要包括物质风俗、社会组织风俗、节庆风俗、人生仪礼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产品档次。如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田园风光中感受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所带来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举办全国舞蹈节发展民俗旅游;突尼斯凭借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近几年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各地旅游部门都在大力挖掘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迅速,如山西黄河民俗游、昆明云南民族村、内蒙古草原风情游、新疆民俗游。
二、主要特征
(一)历史性
这是民俗发展在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显示出的外部特征。这个特征也可以叫作时代标志的特征。因为这种特征是在民俗发展的特定历史中构成,所以叫作历史性。以发式习俗为例,全蓄发、簪发为髻置于头顶,这是明代男发式;前顶剃光,后脑梳单辫,是清代男发式;分发、背发、平头、剃光是辛亥革命后的男发式,直至今日。这便展示出几百年间发式的历史特征。同样,服饰习俗中的长衫、马褂、圆顶瓜皮小帽,正是旧中国一般商人、乡绅的男装,新中国建立后迅速淘汰了。在我国长期封建统治下,民俗的历史面貌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保守状态,这是就整个封建时代的面貌而言;但是,即使是整个封建时期,由于改朝换代、民族交往、生产发展等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各个阶段也会显示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在我国历史上尽管封建统治制度不变,但是由于某些非前代、反前代思潮的影响,各种习俗相应地都打上新的历史印记。像唐代服饰,经过了五代,到了北宋、南宋时代,便有了较大历史变化,基本上由宽肥趋于窄瘦了。民俗考察与民俗研究不能忽视民俗的这个历史特征。
(二)地方性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作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语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方性特征的很好说明。民俗的地方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现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民俗地方性特征的形成是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因此,从鸟瞰角度认识地方性,可以看到,大体上各地区形成的民俗事象,分别构成各种类型的同心圆,千千万万个民俗同心圆的分布与彼此交叉联系,便形成了若干有区分的民俗地域。像我国东北地区,几千年经济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大的同心圆,使它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区有很大民俗差异。在这个大地域中又分布着许多小地域或更小地域的民俗同心圆,互有差异,直至最小的自然村落的差异为止。这种民俗特征标志着民俗事象依附于地方乡土的黏着性。
(三)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它具有普遍性。民俗的传承性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极大的不平衡状态。在文化发展条件充分的民族、地区,这种传承性往往处于活跃状态,也就是在继承发展中显示了这种传承性;相反,在文化发展条件不充分,甚至文化发展处于停滞、落后的民族、地区,这种传承性往往也处于休眠状态,也就是以它固有的因袭保守形式显示了这种传承性。因此,城镇习俗的继承发展较为明显,偏僻村寨习俗的因循守旧异常突出。在当代民俗调查中,传统节日在城镇习俗中远不如村寨习俗更具有古朴色彩。这种不平衡状态在比较过程中,自然寻找出城市民俗与村落民俗的关系及其差异,因此,对传承性特征的认识只能在民俗的发展过程中去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