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稿件主要论述了梁启超与他所创构的政治美学。作者认为应从从政治与审美二元融合的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的转型与发展,其中既有政治与审美对立背离的纯美学建构,又有政治与审美的融合推进,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演变。从这一视角看,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篇,是梁启超的政治美学。
该稿件是对梁启超政治美学思想渊源及发展的总结及再阐释。该稿件共包括七个部分,分别为:导论,包括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第一章,梁启超的社会活动与身份识别,介绍了梁启超的社会活动分期及其从“政治家”到“在野政治家”的过程;第二章,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性质界定,介绍了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的三条路径、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性质界定及梁启超政治美学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三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三维透视,从审美、政治、启蒙三维的视角分析了梁启超政治美学;第四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情感中介,主要分析了情感中介、情感中介的内在危机以及从情感中介走向艺象中介;第五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新民功能,分析了新民对象、新民内容和新民手段;余论部分,提出并分析了梁启超政治美学建构的双重错位、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的双重认识误区以及走向政治美学的学科自觉。该稿件从理论上,不仅对梁启超政治美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对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探索进行了具体分析。
序
先武是我的硕士生,也是我的博士生,他求学之路较长,前后近十年,原因是喜欢的专业较多,工作忙,又出国,影响了进展。不过,好在最后关头他能集中精力,一鼓作气,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现在,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研究梁启超是值得的,他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响当当的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今天读,也能给人无尽的启发。如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如说要知国家与天下、朝廷的区别;如说国民劣根性在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如说新民为第一急务;如说精神教育者自由教育也;如说少年强则国强;如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如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如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如说要发展个性,必须从思想解放入手;如说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如说孔教无可亡之理;如说凡一切有主张的运动,无论他所主张和我相同或相反,我总认为他的本质是好;如说不扫除君统之谬见而欲作史,徒为生民毒耳;如说真理是不能用“唯”字表现的;等等。人们在思考中国近现代的变法问题、国民性问题、精神自由问题、个性问题、儒家传统问题、教育问题、中西方思想交流问题等方面,不能不参考梁启超的上述观点,从中汲取营养。梁启超形成的亦西亦中的思想方法,为今天创建具有中国性的思想体系提供了经验,启发我们一定要采取中西融合的视域,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并给予具有普遍性的解答,庶几可以创建中国学派以贡献于世界。
就中国现代美学史而言,他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与王国维并列为开山人物。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早于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是真正的中国现代美学第一文。当然,两位美学家的思想志趣有别,或者根源于两人所欲追求的目标不同,梁启超更多地论述了审美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相关性,期望通过审美来介入现实、改造现......
莫先武,男,1975年2月22日生,文艺学博士,教授,任职于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科带头人。在《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界》《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家》《广西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合著有《文学政治学的创构》《文学批评学》等,独著《小学经典课文新解读》《小学经典课文阅读教学设计》(上下册);参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主持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点课题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项。
导论
第一章梁启超的社会活动与身份识别
第一节社会活动分期
第二节从“政治家”到“在野政治家”
第二章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性质界定
第一节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
第二节政治美学: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性质
第三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三维透视
第一节审美之维
第二节政治之维
第三节启蒙之维
第四节梁启超政治美学三元素的配置变化
第四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情感中介
第一节梁启超政治美学的情感中介
第二节梁启超政治美学情感中介的心理依据与内在危机
第三节从情感中介走向艺象中介
第五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新民功能
第一节新民对象
第二节新民内容
第三节新民手段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