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和 谷
小说《天择》的作者杨柏峰是我的一个乡党,都是铜川王益黄堡人,准确点讲,是一个小乡党,但并不认识。当看到他的小说文稿时,让人耳目一新,欣慰铜川这小小的一方山水文气旺盛,在文学创作方面又多了一个新人。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故事,距今光阴遥远,作者肯定不可能参与其间。但通篇浏览下来,直观的看法是内容丰沛,语言质朴,情景生动。感觉不到有丝毫的胡诌乱编,看不到为了故弄玄虚而生造桥段,所展现出的就是那个时代一段艰难困苦的历史画卷,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对黄土地的无限眷恋,和对革命岁月的深深敬意。
小说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腾挪转折,挥挥洒洒,把我们这片土地上所特有的耀州瓷展示得形象而神秘。在兴修水利中,在处理家庭矛盾中,把乡贤在社会底层的作用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文中还提到了云槐书院的白先生,以及刘旅长的挂甲归隐,体现出乡贤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纳纱绣、龙柏芽、陈炉石,还有白水县仓颉庙的《广武将军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作者巧妙地展现在小说当中,特别是有些段落的描写直通人的内心。这样,就为其赋予了灵性的光芒。
铜川的霸王窑阶级教育馆,自1977年闭馆至今已经有四十余年,现在,人们鲜有提及。作者形象地诠释了“没奈何、下炭窠”和“紧三鞭、慢三鞭、不紧不慢又三鞭”。将以鹞子高三为代表的关中红拳、刀客、侠义与革命杂揉到一体,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武侠文化对政治主张的影响力。老城的描写,也有可圈可点,像陈炉古镇、富平老城、沣河渡口、签事胡同、枣刺胡同以及直罗镇等,还有三原县的小磨香油、耀州咸汤面、耀州窑旁边的关帝庙,这些都体现出颇有特色的风土人情。
在红色文化方面,作者以革命烈士舍生忘死为主线,既有根据地,也有地下党,还有基层苏维埃政权的对敌斗争,展现出面对白色恐怖和残酷镇压,不同角色革命意志坚定性的不同,用反派和投降派衬托出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和视死如归的无畏情怀。
小说通篇以叙事为主,插叙、倒叙。用笔方面比较有特色。其中一大特色,就是画面镜头感很强。读到有些章节和段落,仿佛身临其境,读者的目光和思想像是被作者用笔引导到了场景当中,这样的段落贯穿于小说始终。另一大特色,是一些人物的独白。作者用笔细腻、独到,给不同的角色赋予了不同的内心境界,形神兼备,细致入微。还有一大特色,是对比和隐喻。悠闲的农耕生活对比火热的革命生涯,隐喻着革命者为之所奋斗的目的,就是要让耕者有其田,安居乐业。
总的看,这部小说,作者还是下了一番硬功夫的,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当然,还有一些不足。像这样题材的小说,应当写得更加雄浑厚重一些才好。作者在一些事件的描述上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写,让人觉得有些惋惜。
代之为序。
2020年3月26日于西安明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