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缺口不断增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我国89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专业点达到1532个。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地理类课程已成为各院校必设课程之一。然而现阶段,高职旅游地理课程教材大多沿用本科教材,理论性较强,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相脱节,因此,高职旅游专业亟需对原有旅游地理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探索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并率先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上进行了尝试,历经8年的教学实践,课程结构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进一步凝练,同时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有了显著的提高。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我们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本教材。
本教材在岗位能力性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序化旅游地理知识,课程内容围绕计调、导游等岗位所需知识,将整个课程重构为旅游线路地理基础知识认知、中国各区域旅游线路地理详解两大模块,共计十一个专题。这些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相衔接,真正做到了围绕职业能力发展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各专题注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本课程培养的能力点明确、课程内容实用清晰。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兼顾岗位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在建构知识框架的同时,塑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材中,我们着力研究如何通过真实的企业旅游线路案例构建课程知识框架,序化、整合课程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学、教、做合一”的目标。本教材的主要特色和特点如下。
(一)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理念
本教材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编写理念,在大量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相关知识点。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将旅游线路与地理知识有机融合,以经典旅游线路串联资源地理、交通地理、经济民俗地理,是对以旅游地理资源介绍为核心的传统旅游地理的颠覆性改革,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体例新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教材从旅游线路实际需要出发,甄选教学内容,依据旅游企业实际岗位能力需要,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环节,使课程内容与旅游企业岗位能力紧密衔接,充分体现工学交融的特点和“学、教、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教材引入真实的工作任务、工作案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体例。
(三)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模式体现知行合一
本教材适用于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了“线路引领,学用结合,学、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旅行社计调岗位、产品设计人员等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结合实际旅游行为多数情况下是按特定的旅游目的地组成不同的线性路线进行,整合教材内容,辅以实训指导书,边学边做,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线路引领,学用结合,学、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在详细讲授经典旅游线路所包含的线路特色、主要城市、主要旅游资源和交通线路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安排学生对经典旅游线路拓扑的绘制、描述,以此推动学生完成对区域旅游资源总体特征的分析,并最终达到掌握区域旅游地理知识的目标。
(四)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学、教、做一体化”的旅游地理课程改革
本教材解决了专业基础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问题,改革了传统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旅游线路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根据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序化、整合课程内容。
(五)构建完备的数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
旅游线路地理现阶段已经构建了课程网站、课程资源库、远程视频教学、旅行社管理软件四位一体的自主学习、开放互动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课程网站了解课程最新信息。同时,通过IWR技术课程教学,师生交流基本可以实现网络化,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互动学习提供帮助。
本书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齐洪利、徐建国两位老师编著完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张玉红、李章鹏、倪虹三位老师参与了编写工作。具体编写分工:绪论、第二章、第七章由齐洪利执笔,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由徐建国执笔,第八章、第十一章由张玉红执笔,第九章、第十章由李章鹏执笔,第一章由倪虹执笔,全书最终由齐洪利、徐建国负责统稿、定稿。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