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还处于拓荒奠基期的时候,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先贤们,就别具慧眼、高屋建瓴地开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即以集历史大成而规模恢宏的清代皇家园林作为研究主体,将根基性的园林建筑实物的测绘以及对应档案文献的发掘作为研究的起点。经过两代学人扎扎实实的投入,迄今已完成了绝大部分园林建筑的实测和相关档案文献的梳理工作。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投入师生人数之多,在相关建筑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都可以说是空前的。
自1952年以来,在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创始人和带头人卢绳先生以及冯建逵先生的主持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已坚持不懈六十多年,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更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且非常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
这个传统的核心,就是务实求真,不懈探索。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还处于拓荒奠基期的时候,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先贤们,就别具慧眼、高屋建瓴地开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即以集历史大成而规模恢宏的清代皇家园林作为研究主体,将根基性的园林建筑实物的测绘以及对应档案文献的发掘作为研究的起点。经过两代学人扎扎实实的投入,迄今已完成了绝大部分园林建筑的实测和相关档案文献的梳理工作。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投入师生人数之多,在相关建筑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都可以说是空前的。
在此基础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先贤们带领众多学子,多维度地开展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更陆续出版了《承德古建筑》《清代内廷宫苑》《清代御苑撷英》《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图录·北方园林》等学术专著,已列入“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的《北海》《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颐和园》等也即将付梓。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务实求真、精诚敬业、持之以恒、严谨治学的态度,要取得这样的业绩,是根本不可能的。
务实求真、不懈探索的传统,也反映在相关工作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上,包括建筑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建筑创作实践、借鉴和创新,等等。
事实上,数十年来,故宫博物院、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香山公园等涉及清代皇家园林的单位,均已成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这些单位的管理部门和学校密切合作,互助互利,取得了显著效益。学校方面,师生们通过相关园林建筑的测绘、复原及修缮设计、保护规划等工作,直接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专业修养得以升华,学科建设也随之得以发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中国古建筑测绘课程之所以能够获得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级特等奖,国家文物局的古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之所以能够获准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创立,就是对于这一工作模式及其突出成就的高度认同。
基于这一学术研究传统,也产生了针对当代设计借鉴与创新的学术成果,典型如彭一刚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胡德君先生的《学造园》等,就是建筑教学、研究和设计实践密切结合的杰作,自问世以来一直饮誉建筑界和相关学术领域。
这一务实求真的学术研究传统,还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形成了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浓郁氛围,团队合作的精神也一直在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中传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论丛”,就是这种传统、这种精神的直接产物。
具体说来,1985年以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团队进一步拓展了清代皇家园林的测绘和文献研究范围,包括样式雷图档的整理研究,强化了组群布局、题名用典等方面的剖析,还系统汲取了现象学、类型学、解释学等当代哲学和美学研究经验,把研究引向清代皇家园林以至中国古代园林本质内涵(包括其设计思想、理论以及相关价值观等)的探析。相关课题的硕士、搏士学位论文已有六十多篇,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取得了可喜成果,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90年至今,相关研究课题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
在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团队谨从近二十多年来的园林研究成果中精选了一部分,辑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论丛”,借以继怀开拓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众多先贤,也奉献给在相关专业教育、学零研究、设计创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努力拼搏的更多同人,以期能够裨益予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光大。
绪论
第一章 基于文献统计的风景概念解析
第二章 先秦风景审美意识的形成
第三章 两汉时期极盛的风景审美形式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景审美的质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