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国文集:土壤科学卷(套装上下册)》是赵其国院士及其领衔的科研团队,近60多年来在土壤科学领域所作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科技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全面反映。
《赵其国文集:土壤科学卷(套装上下册)》收录赵其国院士独立及合作撰写发表的土壤科学论文260篇,共分十部分,包括:土壤科学发展战略,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资源与区划,土壤地理与区域土壤,土壤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土壤改良与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进展,国外土壤科学,以及人物、机构与评论。
《赵其国文集:土壤科学卷(套装上下册)》适合从事土壤科学、农业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本科生等阅读,也适合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参考。
赵其国院士是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农学家、生态学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赵其国先生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在土壤科学领域前沿攀登,为我国及世界土壤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赵其国院士在土壤科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以期为促进土壤科学发展、培养土壤科学人才作出积极贡献,经《赵其国文集·土壤科学卷》编委会研究决定,将赵其国先生及其科研团队在土壤科学领域撰写的论文进行整理、汇编,并以《赵其国文集·土壤科学卷》为书名,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分十部分,共收录论文260篇。第一部分,土壤科学发展战略,收集相关论文25篇,主要是赵其国院士在各个不同时期对我国土壤科学发展的宏观战略思考,尤其是赵其国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土壤圈”的概念,对中国及世界土壤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第二部分,土壤发生与分类,收集相关论文16篇,主要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壤的成土过程、发生特性、分类及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土壤资源与区划,收集相关论文14篇,分别对中国的冻土、灰化土、热带亚热带地区旱地土壤,以及苏南、广东博罗、广西中南部耕地等进行了资源评价和利用区划;第四部分,土壤地理与区域土壤,收集相关论文24篇,主要对我国不同区域(南方红壤丘陵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中亚热带缓丘区等)土壤资源特征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研究;第五部分,土壤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收集相关论文28篇,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壤(如红壤旱地、高产水稻土、菜园土壤等)、不同区域土壤(如南方红壤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西南干旱河谷区坡耕地等)的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模式、技术等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第六部分,土壤改良与生态环境保护,收集相关论文41篇,分别对我国不同地区(热带亚热带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闽西南及赣南地区等)、不同土壤(南方低产水稻土、云南胶泥田、重金属污染土、DDT残留土等)的利用、改良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七部分,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收集相关论文58篇,集中展示了我国土壤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包含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在该领域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土壤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第八部分,港台土壤科学,收集相关论文9篇,反映了赵其国研究团队对香港、台湾土壤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第九部分,国外土壤科学,收集相关论文26篇,集中反映了赵其国院士及其团队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丹麦、瑞典、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不丹等国,以及与国际土壤学机构(如国际土壤学会)的交流与合作,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赵其国院士及其团队在国际土壤学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十部分,人物、机构与评论,收集相关论文和纪念文章17篇,展现了赵其国院士对马溶之、李庆逵及对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等的深情厚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真”。该书真实记录和反映了赵其国院士(及其团队)在土壤科学领域所作的开创性工作和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充分体现“原真性”;二是“实”。该书的价值在于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数据为灵魂,体现了赵其国院士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实实在在的科学精神;三是“广”。书中收录的论文,几乎涵盖了土壤科学的方方面面,不仅研究中国之土壤及土壤科学,还涉及境外、国外之土壤和土壤科学,体现研究范围之宽、领域之广;四是“新”。全书收录的论文,均反映了赵其国院士及其团队在各个时期,站在国内外土壤科学发展前沿发表的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性成果,充分体现了在土壤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
该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所有论文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因时间仓促,书中可能有疏漏和不当、不妥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查看全部↓
赵其国,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1副主席,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在热带土壤发生方面,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提出“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囤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提出南方红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曾建议并参与国家“土壤质量”及“东南环境质量”等“973”研究项目,对农业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清洁生产等重大问题均参与咨询与研究。2008~2011年参与“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并担任组长。近年来提出了发展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理念与建议。曾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奖、国际道库恰耶夫奖、第四届日经亚洲大奖等国际、国家及中国科学院奖20次。发表专著21本,论文400余篇,已培养研究生100多名。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土壤科学发展战略
90年代的土壤科学
21世纪土壤科学展望
中国土壤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土壤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土壤科学战略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土壤学战略发展研究的顶层设计与路线图
中国土壤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提升对土壤认识,创新现代土壤学
发展与创新现代土壤科学
从未来土壤学看环境与生态优先研究领域
当前我国土壤学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土壤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前景
土壤学发展趋势与青年土壤科技工作者的任务
培养人才发展土壤科学
现代土壤学与农业持续发展
从现代土壤学看江苏省农业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守护土壤,该用什么样的战略?
论我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
中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思考
中国土壤安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思考
强化土壤研究的全球意识
深入开展“土壤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土壤圈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土壤圈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土壤圈物质循环研究与土壤学的发展
中国土壤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1991年学术年会开幕词
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50周年与第八次全国土壤学会代表大会开幕词
《未来土壤学》一书翻译全文
第二部分 土壤发生与分类
安徽宣城风成沉积——红土系列剖面ESR年代学研究
我国红壤现代成土过程和发育年龄的初步研究
我国富铝化土壤发生特性的初步研究
我国富铝化土壤诊断土层的初步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中国南方红土与第四纪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
我国热带、亚热带干热地区土壤发生特性的研究
热带和亚热带干热地区土壤的发生、分类及分布规律
热带土壤的发生与分类研究进展(1)
热带土壤的发生与分类研究进展(2)
滇南砖红壤性土的发生特性及其形成过程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土壤分类及其资源评价
黑土的肥力演变及其分类
斯里奇廷教授谈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我国土壤调查制图及土壤分类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土壤分类的商榷(初稿)
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年)
第三部分 土壤资源与区划
中国的冻土
中国的灰化土
大兴安岭北部的灰化土
中国的火山灰土
我国的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区划
我国土地资源的态势、潜力与对策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旱地土壤资源
经济发展梯度影响下的江苏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格局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有效态铝、镍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苏南典型区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广西中南部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化的遥感监测
广西典型土壤上不同林分的土壤肥力分析与综合评价
县级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区划——以广东省博罗县为例
第四部分 土壤地理与区域土壤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养分贫瘠化的综合评价
南方丘陵区不同尺度下土壤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
南方丘陵区土壤氮素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黑土的肥力特性及其演变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盐酸可提取态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江苏太仓市为例
城乡结合部土壤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低丘红壤肥力的时空变异
红壤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演变
江西省兴国县、余江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苏南典型区土壤基本性质的时空变化——以昆山市为例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Cu、Ni、Pb、zn形态及其有效性定量分析——以昆山市为例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Cu形态含量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以昆山市为例
苏南经济陕速发展区土壤有效态钴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太湖流域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
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的水热动态
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水的矿质元素组成特征
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循环特点与成土过程研究
我国中亚热带缓丘区红黏土红壤肥力的演化Ⅰ.物理学肥力的演化
……
第五部分 土壤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第六部分 土壤改良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部分 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进展
第八部分 港台土壤科学
第九部分 国外土壤科学
第十部分 人物、机构与评价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