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资源的视角,以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资源基础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和非均衡发展理论,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界定高等教育资源的本质内涵并构建高等教育资源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考察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四个时间节点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现实状况,在这一基础上,测度上述时间节点上我国31个省区间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协调情况,分析我国高教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益贫式"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新兴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政策后效、区位条件与高等教育急速调整多元耦合所导致的规模扩增与质量提升问题、公平发展与效率追求问题、区域失衡与统筹兼顾问题,正逐步使得协调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学界形成了教育视域内的集中探讨和对策建议,但基于资源配置层面的跨学科研究还为数甚少。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再配置的过程,任何回避资源配置本质的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都难以实现问题的根本解决,以存量资源的再度调整和增量资源的优化配置整体推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理应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
本书基于资源视角和实证研究范式,以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等教育资源内涵界定这一逻辑起点,展开高等教育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以此为测度工具,考察我国31个省区(不含港、澳、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现实状况;继而引入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厘定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书在指标体系构建及资源水平考察方面,首先,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及高等教育固有属性的分析,明确了高等教育资源是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维系其正常运行并促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各要素总和的观点。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分析框架
第三章 高等教育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确立的内涵依据
第二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指标赋权
第四章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31个省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水平考察
第二节 区域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测度
第三节 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测度
第五章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高等教育资源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高等教育资源增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等教育资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第三节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等教育资源水平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B 各省区高等教育资源归一数据表
后记
《教育地理研究丛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第二,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现有研究或采用“区域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区域间高等教育竞争力”,或采用“区域间高等教育投入”及“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等,来进行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评价,总体上偏重考察高等教育区域间的均衡状态而非协调状态,因理论内涵理解的不明确而再次陷入协调评价上的“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与“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混淆。不仅如此,现有研究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度的考察上,大多基于简单的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展开,总体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协调度测度方法支撑。但是,现有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选用的指标和指标测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地理研究丛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提供高等教育资源水平评价指标选择的参照,尤其是现行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度测度方法的相对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教育地理研究丛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离差系数最小协调度模型”运用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多就“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角度来进行分析。事实上,高等教育作为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一个社会子系统,其不断与这些系统进行着存量资源、增量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而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必然的,但究竟这些因素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存量资源得到配置/使增量资源发生改变,进而加速或抑制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此外,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各有什么样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这些因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能否在外力的作用下予以改变?现有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在深入性、具体性和价值把握上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但客观而言,现有研究也极大地为我们认清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可变资源要素”“非可变资源要素”等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第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现有研究提出了诸多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建议和模式,但多属就事论事的经验式论断,总体上缺乏合理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指导。部分研究借鉴了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来指导高等教育区域调整,但总体上仍停留在理念的角度,尚缺乏具体操作策略的分析和提炼,尤其是对于增长极的选取、梯度的计算等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在现实的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实践中,我们仍不知道应该改变哪些高等教育要素,在哪些区域改变高等教育资源要素,如何改变高等教育资源要素,来促进高等教育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些内容还有待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当然,现有研究也间接反映出非均衡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价值。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虽未能完全解决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但提出了诸多有益的理论借鉴和现实参照,使得《教育地理研究丛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在内涵理解上更易于接近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在现实评价上能够拓宽视野找寻多学科的理论支撑,在路径选择上更为清晰地找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的作用对象和作用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再配置的过程,任何回避资源配置本质的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都不能完全直指问题的解决,以存量资源的再度调整和增量资源的优化配置整体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理应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以此为基础,高等教育资源内涵的界定及资源水平评价、高等教育区域协调的测度、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都是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需要直面并加以系统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