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拟以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控制为主线进行构思,内容涉及果蔬采后病害的病原学、采前因素对采后病害的影响、果蔬采后病害的侵入与发展、病原物侵入果蔬的机制、寄主对病原物的防御反应、寄主的生理生化变化、影响病害扩展的因素、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措施、维持寄主抗性的措施、果蔬采后病害的化学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物理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诱导果蔬组织产生抗病性、采后真菌病原的抗药性、常见果蔬的采后病害及其控制等多个方面。同时,还附录了60张主要果蔬采后病害的症状照片和30张主要病原物的形态照片。力求系统阐述采后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原理及控制技术,全面反映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成果,通过典型事例的总结、归纳与分析,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采后病害或腐烂是造成果蔬损失的重要原因,也是长期以来困扰果蔬产业发展的瓶颈。致腐病原物既可在果蔬生长期间侵入,潜伏至采收以后发病,又可在果蔬采收及采收以后的分级、包装、运输、贮藏、销售及消费等环节中侵染。采后病害不仅造成果蔬变质腐烂,污染环境,而且导致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大多数国产果蔬采后缺乏合理的包装和采后处理、必要的低温运输和贮藏条件及有效的物流配送,颇易变质腐烂。常温贮运条件易导致果蔬衰老,衰老的果蔬自身抗病性降低,易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即使在低温条件下贮运,由于某些果蔬对低温敏感,冷害也会频频发生,导致表面保护组织破坏,内部抗性减弱,腐烂加速。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采后病害还会在果蔬体内积累真菌和细菌毒素,导致潜在的食用安全隐患。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果蔬品质、采后生理及贮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采后病害的基础研究及控制技术开发和推广依然不足,对病害发生原理和防腐知识的认识非常有限,错用和滥用杀菌剂的现象仍颇为普遍。因此,掌握采后病害的发生原理及发展规律,通过有效措施对其加以控制,是果蔬采后科技工作者及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挑战。
本书是在张维一和毕阳编著的《果蔬采后病害与控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一书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凝练和提升。由甘肃农业大学采后生物学与技术团队人员历时5年共同努力完成。全书从病害发生、发展、互作及控制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果蔬采后病害的发生原理和控制方法,力求系统阐述专业知识,全面反映新成果,通过总结、归纳与分析,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全书共12章,内容涉及常见真菌及细菌性采后病害的症状及其病原物(第一章);采后病害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第二章);胞外酶、毒素等致病因子对寄主的破坏(第三章);寄主防御病原物侵染的主动及被动抗病反应(第四章);感病果蔬的呼吸变化、乙烯变化及品质变化(第五章);采前生物、生态及农业技术因素对采后病害的影响(第六章);影响病害发生的采后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及化学药物(第七章);杀菌剂、公认安全的化学药物和天然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对采后病害的控制(第八章);热处理、电离辐射和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措施控制病害的原理及方法(第九章);拮抗菌的生防原理及其分离、筛选、开发和应用(第十章);生物、化学和物理激发子对果蔬采后抗病性的诱导(第十一章);采后真菌性病原物抗药性的发生机理及其控制(第十二章)。同时,本书还附录了80张主要果蔬采后病害症状及病原物的典型图片,以便读者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