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科学问题,在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监测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对探明区域干旱成因机制及指导政府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遥感、气象等多种手段监测干旱的机制基础,改进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为例,开展区域干旱时空演化特征实践研究。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下两篇,共13章,基础理论篇主要包括干旱监测的机制、模型、方法与应用基础,实践应用篇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不同类型干旱的时间演变规律、空间变化特征和演化驱动机制。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不仅在植被干旱监测机制和模型构建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可为地方政府制定适宜的抗旱救灾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可供从事干旱监测、生态遥感、生态恢复、植被遥感、自然地理和农业遥感等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领域高等学校的师生参考,对气象、农业和国土等各级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干旱是一种由降水异常短缺引发,进而导致土壤水分下降,水分供需平衡被破坏,自然和农业植被生长遭受胁迫的一种自然过程,其最终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由于干旱的复杂特性,传统的气象和农业干旱监测手段很难全面获取干旱过程的全部信息,而遥感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干旱监测手段的这一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遥感可以快速、高效、连续地获取监测区的空间信息,弥补站点观测以点带面的不足;二是遥感技术往往获取的是土壤、植被等陆表水分平衡载体对干旱过程综合响应的信息,其更能体现出地表水分平衡系统失衡的真实情况。然而,由于遥感干旱监测理论尚不完善,遥感干旱监测技术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传感器和不同遥感监测指标获取的干旱监测结果存在差异,从而导致遥感干旱监测工作多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尚未形成如气象干旱监测一样完善的理论与指标体系。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现象愈加复杂,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认知需求日趋显著。为此,笔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从干旱致灾因子分析到遥感光谱监测机制模拟,再到综合干旱监测模型构建与改进,系统地梳理了区域干旱监测的理论基础与机制模型。由于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常态化的干旱现象近些年来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特别是在宁夏中南部地区,民间流传着“十年九旱”的说法。因此,本书以宁夏为研究区开展干旱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以期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的时空发生、发展规律,进而为地方政府制定适宜的抗旱救灾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3章,各章内容如下。
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科学问题,在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监测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对探明区域干旱成因机制及指导政府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遥感、气象等多种手段监测干旱的机制基础,改进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为例,开展区域干旱时空演化特征实践研究。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下两篇,共13章,基础理论篇主要包括干旱监测的机制、模型、方法与应用基础,实践应用篇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不同类型干旱的时间演变规律、空间变化特征和演化驱动机制。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不仅在植被干旱监测机制和模型构建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可为地方政府制定适宜的抗旱救灾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可供从事干旱监测、生态遥感、生态恢复、植被遥感、自然地理和农业遥感等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领域高等学校的师生参考,对气象、农业和国土等各级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