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经济学》是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基础,编辑而成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篇,主要包括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导论、理论基础与主要应用模型,这是全书的理论前提;第二部分事实归因篇,介绍了国内外气候变迁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趋势,剖析了气候变迁的经济归因;第三部分影响挑战篇,重点就气候变迁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工业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四部分公共政策篇。
前 言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自1985年奥地利“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及有关影响”的国际论证会议上提出全球变暖问题以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十几年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给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水资源和能源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1988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迄今已连续发布了4次评估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在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缔约方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大会,把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甚至有人把2007年称为气候变化年。中国国务院于2007年首次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目前中国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发展阶段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我国排放持续量增大,且增长速度快。从保护气候的层面来讲,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减排施压,我们也要担负起大国的责任。从发展的层面来看,要维护我国的发展权益,保障发展空间。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分析,对我们寻求这一两难问题的正确解决有着重大的理论帮助,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关于气候变迁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书是江西农业大学鄱阳湖流域生态工程中心和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基础,编辑而成的。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篇。主要包括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导论、理论基础与主要应用模型,这是全书的理论前提。主要介绍了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剖析了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物理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基础,并重点介绍了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应用模型。
第二部分是事实归因篇。介绍了国内外气候变迁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趋势,剖析了气候变迁的经济归因。通过对气候变迁的事实与归因进行描述和分析,从总体上分析了世界各国面对气候变迁的减缓措施与经济适应策略,并论述了未来应对气候变迁面临的压力与形势。
第三部分为影响挑战篇。重点就气候变迁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工业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详细剖析了气候变迁对我国农业环境、种植业、森林、草原、畜牧业、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制造业、能源以及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第四部分为公共政策篇。首先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等进行了介绍;其次分析了中国应对气候变迁的主张和对策,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迁的角色定位以及农业、水资源、海洋、卫生健康和气象等领域的适应策略;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节约、低碳能源应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方面提出了减缓气候变迁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成果基础上汇编而成,但仍然缺乏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气候变迁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掌握,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也加入了编写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与理解。编写组虽然尽力想让本书内容和结构相对完善,但其中肯定有许多不足或者错误之处,在这里恳请读者加以鉴别并予以纠正。
编 者
第1篇 基础理论篇
第1章 导论
1.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1 相关概念
1.1.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兴起
1.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2.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1.2.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3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1.3.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3.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4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与关注热点
第2章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1 物理学基础
2.1.1 短期气候变化的全球性
2.1.2 大气的内动力过程
2.2 经济学基础
2.2.1 气候变化损失的经济评估
2.2.2 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分析
2.2.3 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成本评估
2.3 社会学基础
2.3.1 社会学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2.3.2 气候变化下社会学的议题
第3章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
3.1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概况
3.2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研究成果
3.2.1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3.2.2 碳预算法
3.3 几种典型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
3.3.1 亚洲太平洋集成模型
3.3.2 大气稳定框架模型
3.3.3 温室效应评估集成模型
3.3.4 能源供应战略方案和综合环境影响模型
3.3.5 基于多区域方法的资源和产业配置模型
3.3.6 微型气候评估模型
第2篇 事实归因篇
第4章 气候变迁的基本事实
4.1 IPCC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
4.1.1 气温变化特征
4.1.2 降水变化特征
4.1.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4.2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迁特征
4.2.1 气候变迁总体特征
4.2.2 区域气候变迁特征
……
第3篇 影响挑战篇
第4篇 公共政策篇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