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探索》其内容大体上分为三卷:第一卷为“新时代·新青年”,着重围绕“时代变迁与世代继替”“流程再造与教学更新”这两大主题,分享自己在研究“90后”到“00后”的学情变化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同时收录了若干媒体的访谈报道;第二卷为“新理论·新实践”,着重围绕“不忘初心,因为关键在党”“改革开放,成就旧邦新命”“问题导向,培养合格人才”三个方面,分享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建设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学术探索;第三卷为“新观察·新思考”,着重围绕“‘轻’世界中的人性与文化”“历史转折中的前事与后事”“社会结构中的冲突与和解”“制度变革中的困境与突破”四个领域,分享自己尝试打通第一课堂(教书育人)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第三课堂(网络育人)之间的壁垒,通过阅读和实践,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丰富人生阅历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至2010年7月,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完成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九年学业。毕业后前往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开始我的高校教师生涯。2015年5月,我返回母校人文学院任教,后于2016年1月转入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是我做教师的第十个年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所有教学活动转入“停课不停学”的时期,我宅在家中,一方面全面展开在线教学,另一方面也有机会着手整理自己十年从教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十年间,我教过不少课程,有面向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经济哲学”“阅读与写作”“经济中国”,有面向硕士生的“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中国国情与现代化建设研究”,也有面向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当代社会思潮评析”。总的算来,我授课两千余课时,涉及学生一万余人次,面向高校学生、社会公众、部队官兵、党政干部开展各类理论宣讲、学术讲座六十余场次。
十年间,我遇到不少学生,从最初的“90后”到如今的“00后”,而我们的国家也从当年刚刚成功举办世博会到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惊世界殊”的高光时刻。从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到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激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了机制,开辟了新局。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中洋溢的那种浓厚炽烈的家国情怀,足以表明高校思政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作为一名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名在高校宣传、组织、党校等党务部门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在留意自己所面对的这批流动的教育教学对象的特征及其变化,也有针对性地思索自身改进教育教学、融入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世界进而潜移默化、浸润人心的有效方式。并且有幸多次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好评,特别是很多学生毕业后仍与我保持联系,使我得以持续分享他们成长的喜悦。
十年间,我写下不少文字。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边工作、边思考、边记录,回首望去,竟也形成了八十余万字的心得与体会。如果算上数年前业已出版的《师说新语:新常态下的入学教育与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这十年里围绕高校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已积累了百万余言。从学科角度来说,关注青年人和青年思想教育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而从研究主体角度划分,主要是来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以及一部分政治学者、社会学者和传播学者这几支队伍。我并非上述专业科班出身,但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经历中又与这几个专业方向都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次不揣冒昧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整理出来,既是作为一个不那么安分、喜欢琢磨和尝试一些新方法、新手段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变迁的某种观察和记录。其内容大体上分为三卷:第一卷为“新时代·新青年”,着重围绕“时代变迁与世代继替”“流程再造与教学更新”这两大主题,分享自己在研究“90后”到“00后”的学情变化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同时收录了若干媒体的访谈报道;第二卷为“新理论·新实践”,着重围绕“不忘初心,因为关键在党”“改革开放,成就旧邦新命”“问题导向,培养合格人才”三个方面,分享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建设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学术探索;第三卷为“新观察·新思考”,着重围绕“‘轻’世界中的人性与文化”“历史转折中的前事与后事”“社会结构中的冲突与和解”“制度变革中的困境与突破”四个领域,分享自己尝试打通第一课堂(教书育人)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第三课堂(网络育人)之间的壁垒,通过阅读和实践,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丰富人生阅历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十年间,我任教的两所学校的各位领导、同事和师长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金福林社长、编辑部主任王芳女士为这部三卷本书稿的整体设计和顺利出版付出良多。同事侯晓萍以及博士生宋锐、叶子辉、刘康,还有硕士生王佳瑞、王平乐、冯晓艳、刘科秀参与了第二卷“新理论·新实践”部分篇目的研究与写作。这里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我也将本书献给促动我以巨大动力投入教书育人过程的学生们,我们的相互成全促成了我们的共同成长。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永远在路上,我们再出发。
曹东勃,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党校副校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选教育部首批“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教学能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财经大学教书育人标兵。出版专著五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自序
第一篇 “轻”世界中的人性与文化
如何面对一个更“轻”的世界
观《猩球崛起》: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
乡愿式的“被需要”只能催生“交易型人格
时间的争夺战与保卫战
我买故我在?——关于消费的经济哲学沉思
物体系中的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奇幻之旅
叙事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后现代转向
广播不死,评书永存
上海话会消失吗
金庸世界的背后,是整个香港文化
“范闲斗诗”引起的一段记忆
第二篇 历史转折中的前事与后事
司马懿的三国:从英雄时代到宫廷政治
从《琅琊榜》到《庆余年》:工业党如何改造古代世界
长孙无忌为何非死不可
1748年,变革的休止符
为什么是“乾隆十三年
三个“精神病人”撑起的“清宫宇宙”
游戏中的世界贸易变局
卡斯特罗在非洲
第三篇 社会结构中的冲突与和解
所有人与所有人的战争
在新时代重塑“职业的灵光”
回家过年:一种充满韧性和期待的活法
“天伦之乐”到“天伦之倦”
暂停键不能变成终止键、倒退键、重启键
老人不可怕,就怕老人有文化
伯林和马克思怎么看“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
当斯科特讲无政府主义,他在讲什么
第四篇 制度变革中的困境与突破
张桂梅老师背后的贫困县域高中教育困局
侯亮平被陷害,只能认栽吗
东北人“三问”
“活不起”与“守规矩”
在路上的中国预算改革
财税、货币与负债:那些“互怼”的陈年旧事
“瓜菜代”的中国往事
农村改革的两幅难忘画面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前世今生”
优衣库的平衡术
塞姆勒“刮骨疗毒”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