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种铸基石。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现代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也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种业经过几代人的同心共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先后经历了农民自留种、计划统一供种、产业化发展、现代化推进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种子到种业的历史性跨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人民餐桌,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族种业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功勋卓著、精神感人的育种家和企业家。2014年,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推评下,由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推评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他们是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方智远、谢华安、程相文和程顺和。这10位功勋人物,年老的袁隆平已经80多岁,*年轻的郭三堆也有60多岁,但他们仍然心系种业、奔走田畴。他们身上凝聚着几代种业人薪火相传的种业精神——执著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
2015年初,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亲自接见了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并提出了种业强国的殷切期望。农业部通过多种形式对功勋人物予以表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发出向功勋人物学习的号召;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主持表彰会,并多次组织座谈活动,倾听种业强国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种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种业强国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现实;同时,现代种业也从未面临如此多的挑战。面对新挑战,全国农业系统,尤其是种业系统的广大同仁,更要认真向种业功勋人物学习,学习他们执著梦想的精神,以梦为马,孜孜以求,在成绩面前永不自满,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学习他们合作创新的精神,以志为友,团结奋斗,在合作中攻坚克难,在创新中实现突破;学习他们奉献种业的精神,以种为业,自强不息,面对挑战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学习他们强国富民的精神,以国为计,以民为念,把国家粮食安全记在心头,把农民福祉放在心上。
为了传承几代种业人薪火相传的种业精神,早日实现种业强国的梦想,在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倡议下,由农民日报社、中国种子协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多家单位的相关人员经多次研讨,决定编写《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以传记的形式分别记述了10位功勋人物的事迹,从儿时梦想到青年求学,从田间躬耕到论坛畅想,从创业艰辛到事业辉煌,每一步都深深镌刻着种业人执著的印迹,传递着种业人的无私与梦想,传递着无穷的正能量。
前言
学习功勋人物振兴民族种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农业部关于开展向“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学习的通知
《发扬种业精神建设种业强国》倡议书
攻关杂交稻增粮安天下
——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麦草结亲缘抗病又增产
——记小麦育种家李振声
玉米高产路赶超世界峰
——记玉米育种家、著名种业企业家李登海
成果播大地梦圆抗虫棉
——记棉花育种家郭三堆
种子产业化股市开先河
——记著名种业企业家张海银
浓浓油菜情执著绘人生
——记油菜育种家傅廷栋
深山出智远华夏生甘蓝
——记蔬菜育种家方智远
一身泥土气两袖稻花香
——记水稻育种家谢华安
扎根玉米田浚单响中原
——记玉米育种家程相文
江淮丰收梦麦浪伴一生
——记小麦育种家程顺和
查看全部↓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只有具有怀疑一切的态度,才能为他人之不敢为。袁隆平凭着直觉和多年的育种经验分析,玉米也是白花授粉的作物,却有着较强的杂交优势,与水稻的道理逻辑上是相同的,其杂交种子应该同样具备优势。
就在袁隆平下决心培养杂交水稻之时,国内的三年自然灾害不期而至。因为饥饿,安江农业学校的教学秩序无法正常维系。当时,除了少部分吃“皇粮”的城镇户口的学生还能继续留在学校学习以外,其他大部分农村的学生因为没饭吃被全部遣散回家。
面对灾荒和饥饿,无论谁都束手无策。袁隆平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安江农业学校后面的山坡上种植一些红薯、马铃薯以及各种蔬菜等用来果腹。然而,毕竟与水稻、小麦不同,短期内缓解饥饿没问题,但长时间食用的确令人无法忍受。
于是,袁隆平想到了制作双蒸饭。双蒸饭,顾名思义,就是将蒸熟的米饭再放上苏打复蒸一次,米饭放上苏打后,蒸熟的米粒就会膨胀,会比平时多出三分之一。然而,不管怎么加工,这种双蒸饭吃到肚子里还是会饿,而且饿得更快。
饿得心发慌、走路直打晃,是当时所有人的真实写照。这更加激励袁隆平全心投入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他当时培育水稻,用的也是农业育种科研工作中屡战屡胜的系统选育法。这种育种法,说直白就是到一今水稻群体中选择表现良好的变异单株水稻加以培养,然后再优中选优,最后经过优胜劣汰,将遗传性最好的品种培育出来。
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到已经抽穗扬花的水稻试验田里挑选种子。突然,他眼前一亮,成片的水稻中有一株长得格外挺拔的优质稻穗。袁隆平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日思夜想后的幻觉,他使劲揉揉眼睛,仔细一看,没错,果然是一一株高大的稻穗屹立在众多水稻之中。
袁隆平顿时有种大旱逢甘露的感觉,他欣喜若狂,俯下身子定睛观察。只见这株水稻个体高大,十几个八寸长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仔细再一数,一个分蘖就有整整二百三十个稻粒,如果用它做种子,相信亩产会超过千斤。袁隆平如获至宝,找来红布条,马上给这株特优稻做上了醒目的标记。当年,这株特优水稻结下了一千多颗稻种。
一千多颗种子就是一千多个希望。第二年春天,袁隆平将它们全部种到了试验田里。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打药……每一个环节袁隆平都亲力亲为,用“呵护”二字绝对不为过。他还时常拿着放大镜观察,用笔记本详细地记录,恐怕错过哪一个细微的变化。
像襁褓中的婴儿一般,每一株水稻都受到了袁隆平的厚待。水稻在成长中,袁隆平也在畅想着。水稻亩产过千斤,人人有米吃,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不再忍受饥饿,该有多么美好!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