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至汉礼乐文化兴衰背景中琴乐文化品格的变化与重塑》最初是胡潇的博士论文《西周至汉礼乐文化中琴乐文化品格的变化与重塑》,这是一篇问题意识很强的文章。在书中最初的标题中,就有“琴乐的文化品格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问。的确,这样一个提问,关注的不仅是“器”,更重要的是“乐”,乃至“道”。其关注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古琴的历史发展,还包括琴乐在中国音乐史乃至文化史上特有的文化品格、特质和人文内涵。在我看来,人类音乐史上还没有哪一件乐器的内涵能像古琴那样深厚,与民族传统文化同脉共生;也没有哪一件乐器,能够在从未间断的人类文明及其历史文化长河中,被塑造成一个文士修身养性、承载传统主流文化的道器。
本书最初是胡潇的博士论文《西周至汉礼乐文化中琴乐文化品格的变化与重塑》,这是一篇问题意识很强的文章。在本书最初的标题中,就有“琴乐的文化品格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问。的确,这样一个提问,关注的不仅是“器”,更重要的是“乐”,乃至“道”。其关注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古琴的历史发展,还包括琴乐在中国音乐史乃至文化史上特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品格、特质和人文内涵。在我看来,人类音乐史上还没有哪一件乐器的内涵能像古琴那样深厚,与民族传统文化同脉共生;也没有哪一件乐器,能够在从未间断的人类文明及其历史文化长河中,被塑造成一个文士修身养性、承载传统主流文化的道器。那么,“琴乐的文化品格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问,是必然要郑重提出来的。
“琴乐的文化品格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问,固然可以问及、追溯并贯穿于整部古琴史或整部中国音乐史。但是,就历时的概念以及对琴乐文化品格基本特质的判断而言,这一建构的完成,究竟处于音乐历史长河的哪一段?这一建构的完成,经历了怎样的文化转型?承载这一文化品格的文化主体,最终做出了什么样的主动选择?显然,相比已经不为少见的有关琴乐的各类专题研究,以及面对古琴文化在当代文化环境和路向选择中的高热与困惑,是时候把这一问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来展开了。
一般而言,艺术的兴盛要靠文化来造势。琴乐文化品格的造就,以及琴乐在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之所以能够达到一个人文艺术的高点,是和礼乐文化的兴衰、转型密切相关的。就琴乐的兴起、发达而言,从清华简上记录的周公、成王之“琴舞”,到《诗经·关雎》“琴瑟友之”的君子之乐;从孔子的“弦歌鼓琴”,到汉代文士视琴为“八音”之首,称“八音广博,琴德最优”(桓谭《新辑本桓谭新论》),以琴为“君子守正以自禁”、穷达修身之器(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琴》)。皆与礼乐文化以及儒学由两周至汉的兴衰沉浮相呼应。也就是说,要了解琴乐文化品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构乃至重塑,就必须在礼乐文化和乐教的兴衰乃至儒学的兴起直到取得独尊地位的历史人文背景中展开,才能真正看清影响、促成其文化特质转变与重构的动因。而要真正看清这一变化,也只有在两周至汉这样一个跨度巨大且发生有深刻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才能了解其内在的动因和规律,也才能明白是什么使得琴乐文化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了这样一种历史的选择。
琴乐与中华礼乐文化割不断的联系,主要源自周孔乐教。所以,谈琴乐文化品格,不可能不谈周汉之际的周孔礼乐。历史上,周孔乐教的依托,就是礼乐文化的制导和践行。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礼乐文化具有两个相关且功能互补的系统,即礼仪用乐系统与礼乐教育系统(或可喻为“双子星系统”)。这两个系统的文化功能不同,两者在国家文教政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中相辅相成。礼乐教育(简称“乐教”)的核心就是“育人”。西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创建并推行乐教。乐教的最大功能是培养国家所需栋梁之材,其历史成果以及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刻影响自不待言。孔子给礼乐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仁,孔子坚持推行乐教,虽举步维艰,却最终接续并成就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文脉。由先秦至汉初,孔子面临的困境,是音乐教育从“人体系”向“艺体系”的转型①;而汉武帝选择独尊儒学后所面临的困境,则是学校之官立“五经博士”,官学(并非官办音乐机构)中却无法恢复乐教的现实。其原因是乐人的社会身份、地位已经被文化“定性”,从乐者成为行艺者,沦为倡家,难返殿堂。这一状态自汉武帝元光年间至清末再兴学堂乐歌两千多年再无更改。问题正在于以乐育人的文化行为及其社会功能如何实现,由谁实现,谁为主体。文化建设需要有历史的自觉、抱负、担责与行动力。这就是自汉武帝起,国策既定、文化重建时,汉儒作为传承礼乐文化、儒家学术的文化主体,必须在礼乐文化的重构中解决的重大实践性课题。就此实践成果的性质而言,无疑是一项接续古今、重塑文化,具有文化创新意义的成果。
胡潇,湖北钟祥人。2017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2017年7月至今就职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史。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代表作有《(声无哀乐论)“声”“音声”“乐”诸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分歧——兼及对三个颇具争议问题的思考》《中国弓弦艺术“乐”之创新——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创作特色》等。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问题的说明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西周礼乐文化中的琴乐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关于琴的起源与存在的认识
一、认识“口传之说”与“托古之说”的不同
二、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竹简文献史料——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三、从出土实物看先秦琴制的美学特征
第二节 琴在礼乐活动中的存在及其审美文化内涵
一、“儆毖”明德——《周公之琴舞》的功能与审美文化内涵
二、《诗经》六首反映的琴的审美文化内涵
三、《周礼》中琴的审美文化内涵
第三节 琴乐的传承主体与接受主体及其身份地位
一、琴乐的传承主体-瞽嚎的职能及其身份地位
二、琴乐的接受主体-一王室贵族成员与国子
第四节 由“和”而致“德”——琴乐的审美文化内涵
一、西周礼乐实施中由“和”而致“德”的人文追求
二、琴乐体现的由“和”致“德”的文化意义
第二章 春秋战国礼乐文化中的琴乐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琴乐作为礼乐文化的象征符号与传承载体
一、琴在礼乐文化中的代表性与象征性
二、琴作为礼乐文化传承的载体
第二节 不同琴乐主体文化立场的变化及其观念与行为
一、不同宫廷乐师在琴乐实践中对礼乐文化立场的坚守与叛离
二、从《左传》描写战事的三则史料看士大夫对琴的重视
三、“学习道艺”“德能居位”之“士”与琴
四、女乐及声色娱乐活动中的琴乐
第三节 以“德”为核心的琴乐审美文化内涵
一、琴乐之“和”与君子之“德”
二、以“乐”为“德”
第四节 琴乐之“悲”与情感的宣泄
一、以畅迫厄之情——扈子“援琴为楚作穷劫之曲”
二、因心悲而令听“悲”——雍门周为孟尝君鼓琴
第五节 孔子、庄子的琴乐观与行为
一、孔子的琴道与其乐教实践
……
第三章 汉代礼乐文化中的琴乐及其文化品格的建构
第四章 两周至汉琴乐文化品格的历史演进与形成
结论
附录:本书相关论文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