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红楼梦>底本研究》在考察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的底本究竟为何种文本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杨译《红楼梦》的底本情况,兼及此译作自开始至完成的历史过程,着重阐释了杨译在译介《红楼梦》中的文史典故、诗词书画、服饰器具、饮食医药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成就;结合与《红楼梦》其他重要英译本的文本对比,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为《红楼梦》在英文世界中的译介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翻译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这本书的基础是李晶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书稿修改完毕即将出版之际,作为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自然有一些话要说。
李晶本科是山东大学外语系,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时专业则是中国现代文学,但她似乎与《红楼梦》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缘,尤其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红楼梦》始终抱有极大的兴趣。在读博士研究生前她就对杨、戴英译本《红楼梦》进行了研究,因此她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在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选择了杨、戴英译本《红楼梦》研究。
我不懂英语,但我对《红楼梦》的外文译本及其研究一直很关注,尤其人们对杨、戴译本与霍克思译本的比较研究,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我是从拜读宋淇先生的相关文章而引起我对《红楼梦》“西游”的关注,后来也看过香港洪涛先生的有关文章。最初我只是想知道英语版的《红楼梦》是怎样讲述《红楼梦》故事的,也很想知道杨、戴翻译与霍克思翻译有什么不同。当我知道霍克思把“怡红院”翻译成“快绿院”、把“平儿”译为“忍耐”,而他苦思冥想,也无法把“红楼梦”三个字翻译为书名,而选择了“石头记”为书名时,我感到翻译竟是这么有趣。当然,我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英语世界里的《红楼梦》还是中国人读的《红楼梦》吗?
记得当年吴组缃先生在一个会上(可能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会)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吴老说曾有一个外国留学生跟他学习,很用功,学得很好,吴老很喜欢这个外国学生。后来这位留学生毕业要回去了,请吴老吃饭,在吃饭时向吴老提了一个问题:“吴先生,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地相爱,他俩为什么不跑呢?”吴老幽默地说:“当我听到这位学生提这个问题时,差一点晕过去。”他还说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为爱情而私奔,那还是贾宝玉、林黛玉吗?那还是《红楼梦》吗?吴老说,尽管这个学生是那样地热爱中华文化,是那样喜欢《红楼梦》,但还是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没有真正了解宝黛爱情。吴老强调:我说这个故事是想说,文化的差异的确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碍,一个外国人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不容易的。吴老讲的这个故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对《红楼梦》译介的兴趣,主要是想了解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红楼梦》会是什么样。
李晶确定博士论文题目写杨、戴英译本《红楼梦》后,我就问过她:杨宪益、戴乃迭先生翻译《红楼梦》是用哪个本子为底本呢?因为我看宋淇先生的文章,他虽然对霍克思英译本《红楼梦》评价很高,但对霍克思翻译《红楼梦》时选用程乙本为底本提出了批评,认为霍克思选用程乙本为底本是“最大的缺点”。因此我想到杨宪益、戴乃迭先生翻译《红楼梦》采用的是哪个底本的问题。而李晶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发现过去人们在评价杨、戴译本时对底本选择的忽略,“梳理过去40年来的研究历史可知:关于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红楼梦》的研究都限于对片段文本的解读,缺乏对三卷本译作的整体关注,对杨译《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与成书过程也缺乏细致完整的考察。此外,由于《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者以外语教学与研究界学者为主,研究者的理论支持主要为翻译理论和英语语言学理论,较少见到有学者从古典文学的文献学、版本学等角度对《红楼梦》英译本展开研究。……在既往的研究成果中对原著底本问题的忽视,导致对杨译《红楼梦》的种种误读与误判,即是对过去长期研究状况的一个反映。”由此可见,她在当时确定以杨、戴英译本《红楼梦》的底本研究为博士论文题目,是很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确定这个题目时,我们明确过这个课题的研究重点,不是将杨、戴译本与霍克思译本作比较,更不是评论两个译本的优劣,而是通过对杨、戴译本底本的考察研究,“重在探索杨译对底本的选择与处理,从而厘清杨译在传统文化精神的阐释与传达方面的特色及其意义,进而探索杨宪益、戴乃迭两位译者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坚持的文化理念与创作立场,希望能为后来者如何观照文化传统,如何将传统经典文本介绍给世界人民,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
杨宪益先生是大翻译家,更是一位大学问家。在杨、戴先生翻译《红楼梦》中后期,文化部《红楼梦》校注组也已经成立,在冯其庸、李希凡先生的带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专家学者确定以庚辰本为底本,校勘、整理一个新的通行本,这就是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校本”。那个时候为什么要校勘、整理一个新的本子呢?就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通行本是程乙本,所以这个本子在后人“整理”时,对早期的脂本文字有许多改动,甚至是人物形象有些改变,其结果是已离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越来越远。那个时候人们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及其认识较之以前大为提高,对早期脂本的价值更为重视。人们一般认为,早期抄本即脂评本优于程本,而在两种程本里程甲本又优于程乙本,这几乎是那个时候学术界的共识。为了恢复曹雪芹原著的面貌,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更接近于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普及本,所以要校勘、整理一个以早期脂本为底本的普及本。而杨、戴两位先生打磨《红楼梦》译文的时间,与文化部《红楼梦》校注组成立的时间差不多。杨宪益、戴乃迭先生翻译《红楼梦》,负责审校的则是吴世昌先生。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红楼梦探源》时,就对《红楼梦》的版本特别是早期脂本深有研究,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到杨宪益、戴乃迭先生对底本的选择。选择一个更接近于曹雪芹原著面貌的底本,翻译出一个更忠实于原著的英文版《红楼梦》,忠实地传达中华文化精神,这也正符合杨、戴的翻译理论与原则。
引言
第一章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红楼梦》底本研究述评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底本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底本歧异在翻译研究中引起的争议
第四节 底本问题小结
第二章 从结构体例看底本歧异与杨译本的选择
第一节 回目问题
第二节 分回问题
第三节 回前诗与回后联问题
第四节 “红楼梦”组曲的体例问题
第三章 从文字杂糅看底本歧异与杨译本的选择
第一节 脂批与正文的杂糅问题
第二节 文字杂糅对情节铺叙的影响
第三节 文字杂糅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第四章 从文字存阙看底本歧异与杨译本的选择
第一节 “护官符”的详略问题
第二节 “石头”叙事者的问题
第三节 第二十二、二十八回的问题
第四节 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的问题
第五章 人物、人名问题与杨译本的选择
第一节 人名改动问题
第二节 二人合一问题
第三节 人死复生问题
第四节 人、名俱变问题
第五节 纯为底本歧异的人名问题
第六章 从文字错讹看底本歧异与杨译本的选择
第一节 文史典故问题
第二节 诗词书画问题
第三节 服饰器具问题
第四节 饮食医药问题
第五节 数字、数量问题
第七章 杨译本底本选择的可能性
第一节 杨译本底本不是俞校本
第二节 外部环境对杨译本底本选择的影响
第三节 译者主体性对底本选择的影响
第八章 《红楼梦》三种英文全译本底本差异性比较
第一节 邦斯尔英译《红楼梦》底本评析
第二节 霍克思英译《红楼梦》底本评析
第三节 杨译《红楼梦》底本的价值与意义
附录一 杨宪益、戴乃迭译作与著述概览
附录二 有正、庚辰与杨译本对校校记(择要)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