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曲式原则到结构逻辑:音乐结构与作品风格演变的有机关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定 价:¥98
中 教 价:¥44.10 (4.50折)
库 存 数: 0
该书以阐明曲式学科的基本原则为动力,将其比喻为学习音乐语言的“语法”来看待,进而引申到对于现代音乐作品中结构创新的种种内在关联,并且认识到,音乐历史上结构创新的出发点就来源于传统曲式的基本原则。西方自18世纪以来所建立的作曲技术理论的规范,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导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院校教学的主流。多年来曲式教学的误导就是以找到曲式框架为目的,点明曲式称谓为标准,使得曲式学沦为音乐作品的“轮廓学”。 然而经过独立思考的我们会发现,“细节决定成败”,曲式学科的基本原则来源于音乐的材料、调性、规模、写法的“四元素”,每一首相同命名的曲式类型都有着实际截然不同的结构内涵,发现和总结“四元素”的细节作用及其导致曲式类型构成的“二部性或三部性”,其衍生的有机构成,才是引导学习者在各自的创作实践、音乐表演与理论研究中不断反思、发展创意的基础,进而才能引申出“举一反三”的组织能力。将曲式原则提升到结构逻辑的层面去认识,则会发现,任何事物的内部细节和整体组织之间都有其必然的联系,同一基本原则下一定会产生出不同个性的艺术特征,这才是认识和领悟产生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应具备的品质。在分析认识中是否得到令人信服的“道理”,就是以是否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内涵与外衍“逻辑”为准则的。
姚恒璐,男,博士,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英国现代作曲家组织SPNM成员、美国作曲家组织NACUSA会员、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佛教音乐委员会委员。1973-1977年就读于山西大学音乐系获学士学位, 1989-1990、1991-1994在英国利兹大学作曲专业求学,1990年获作曲专业的音乐硕士学位(MMus)、1994年获作曲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PhD)。1995年回国,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作曲、音乐分析的教学工作。著作有《20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一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鲁托斯拉夫斯基偶然作曲技法研究》(香港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2005年版),《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作曲的基础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主编《音乐必听曲目欣赏指导》(9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通俗理论读物《怎样读五线谱》、《怎样读简谱》(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主编《音乐技法的综合分析》――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主编《勋伯格的作品及创作技法研究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