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躺着读(清代—民国卷)》是本中国文学史的精品导读书,梳理了从清代到民国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全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国古典文学,以《红楼梦》《浮生六记》《桃花扇》等巨著结束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第二阶段是以鲁迅作品为开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按时序分别介绍解读了苦雨斋散文、激昂郭诗、曹禺话剧、以及沈从文萧红张爱玲的小说,以《围城之外》落笔钱锺书作结,涵盖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启蒙与发展的19位作家及其代表作。
一部好读的中国文学史的导读书
? 给匆忙没有时间阅读经典的人看的“别人家的读书笔记”
诺贝尔文学奖的十四位终身评委,一年一度地,定时定量地,向我们推荐一位上榜明星。某些时候,他们也挑中了一些真正的不朽者。但根本的,他们的工作只是挑选获奖者。经典不是这样子选举出来的,经典的筛选要复杂得多。
经过无数双眼睛无数双手的拨弄,经过漫长的时光的打量,被挑拣出来的,才是经典。并且被更多的手眼抚摩,绵延更长的时间。
经典不朽如纪念碑。
纪念碑让我们望而生畏。这真是悖论。前代的人们挑经典出来,是要我们热爱而不是冷落它们,靠近它们而不是敬而远之。一个手脚冰凉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追求者永远得不到他所爱的。所以经典要躺着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读进去了再生敬爱之心,读不进去,且放一放再说。对待中国经典,尤其需要这种满不在乎。它们被供奉得太久了,满是香熏火燎之迹,非有一些破门而入的放肆,和拍拍打打的随便,才可以读出意思读出兴致来。
虽然招呼这样的读法,我本人也并不能时时贯彻执行,所以手底下码出的这些文字,有些就比较地疙里疙瘩。好在,我是一个一点点主义者,如某读者读了本书,对其中议论的人和作品,有一点点了解,发生一点点兴趣,我就功德圆满了。
依照策划者的想法,这书是要有一些导读的意思。这首先是要求介绍。所以但凡能够找到有趣的材料,我就撮要地多交代几句。其次是要求评点,那么,但凡能够翻出个人意见,我就自以为是地议论议论。就这样作出一本小册子出来。如果不令人满意,那不是因为我的个人意见多了,一定是我的意见太少了。经典随便看,今天归我看。我看出好来了,那是经典的成绩;我看不出好,那是我的不是,连带着这书的读者也不是了。这其中,有写得好的部分,有写得不好的部分。好的,是因为我先行把自己的意见整理清楚了,才动手写的,所以好。不好的,是因为汲汲地去交代,我自己还“酱”着呢,所以不好。
向阳:祖藉四川,成长于东北,辽宁大学毕业。酷爱读书,自谓“读书不是营生,乃是出身”。多年报人一个,现供职于南方报业集团。
拿起来,读/再版序
经典躺着读/原序
文学批点家/金圣叹
科举的男人与言情的女人/《聊斋志异》
人间喜剧/《儒林外史》
伟大的红楼/《红楼梦》
是何道理/《儿女英雄传》
上等文字是什么为什么/《浮生六记》
大红灯笼高高挂/《长生殿》
不谈爱情/《桃花扇》
花落知多少/《海上花列传》
业余作家/《老残游记》
伟大也要有人懂/鲁迅
文学的质地/周作人
戏剧诗人/郭沫若
志摩残诗/徐志摩
全集读不得/郁达夫
选译闻一多/闻一多
《子夜》与国货年/茅盾
不规矩的美文/朱自清
西写东读/林语堂
不合时宜/梁实秋
巴金的金典/巴金
雷雨一出天下白/曹禺
正红旗下/老舍
耐得细碎/丰子恺
希腊小庙/沈从文
浮世绘/张恨水
红叶萧萧/萧红
有中生有/张爱玲
钱杨双峰/钱锺书 杨绛
《经典躺着读(清代—民国卷)》:
人间喜剧/《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成书比《红楼》早,刻本出来却比《红楼》晚。钱玄同论证《外史》可以作为“模范国语读本”。
巴尔扎克的伟大计划从《高老头》才真正开始。《高老头》至少讲述了三个故事:“被慷慨而致命的感情所摧毁的”高老头的故事,无疑是最重要的故事;老练的罪犯伏脱冷的故事;踏入巴黎的外省青年拉斯蒂涅的故事。我能够为应付大二的期终考试而一口气读完这部李尔王式的悲剧,完全是因为特别关心拉斯蒂涅命运的缘故。拉斯蒂涅的故事没有在《高老头》中结束,以后还延续在《人间喜剧》其他的多部小说中。虽然此前有《红与黑》的于连,此后有《幻灭》的吕西安,等等,但拉斯蒂涅仍不愧是现代小说中难忘的原型人物。他的带着年轻的梦想和野心步入社会却快速堕落的故事,在吴敬梓笔下有一个中国式的摹本,这个摹本比原本还早了近一百年。这就是《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到第二十回之间的匡超人的故事。拉斯蒂涅的导师和保护人伏脱冷,在这里换成了潘三,巴黎换成了杭州。
匡超人上场时的确是一个纯洁的理想的年轻人,他侍候久病在床的老父亲的孝行感动了潘老爹,他深夜把卷苦读的形象感动了李知县。由于潘的介绍和李的特许和推荐,匡顺利地考中了秀才。李知县的去职受审,造成他命运的一个转折。他被迫逃往省城杭州,潘老爹向他介绍了“在布政司里充吏”的潘三。潘三外出公干不遇,匡却因偶然的机会进入杭州的“名士”圈见习了一段日子。他是绝顶的聪明,拿了一本《诗法入门》,“看了一夜,早已会了”。次日,又看了一日一夜,拿起笔来就做,做了出来比名士们的“还好些”。批八股文,“屈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比马二先生三百篇要批两个月的速度快了十倍。马二先生是匡在杭州的第一位保护人和导师,一位迂直的八股文选家和批点家,生就是古道热肠,是书中第一个令我们喜欢的上上人物。马二先生的教导是,人生世上,除了文章举业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头巾店老板兼名士景兰江是匡的第二位导师,他的教导是,名士诗遍天下,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哩,“匡超人听了,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道理”:潘三哥是匡的第三位导师,对名士一嘴不屑,说这姓景的,开头巾店,本来有两千银子的本钱,一顿诗做得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