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与道德批判》是一本融历史分析与理论批判于一体的经济伦理学学术论文集。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分析方法的指导地位,坚持目的向度与工具向度的有机结合,旨在通过批判的经济伦理学方法分析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支持。全书收文20多篇,由方法与视野、资本主义社会与道德批判、个人价值与社会共享、道德资本与企业发展等四部分内容组成。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录了笔者近二十年来撰写的部分论文。其中有些论文在期刊上公开发表,有些论文只是参与过学术研讨会,并未公开发表。将一段时期内撰写或发表的论文结集出版,在国内学术界乃是一种常态,在国外学术界也比较多见,更有部分此类著作后来发展成了经典著作。在通常情况下,论文集是无须写前言的,读者自己逐篇阅读论文就可以了。本论文集写前言,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第一,书中部分论文写作时间比较久远,收入本书时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并未作与时俱进的改动,这就需要在前言部分简略提及作者目前的想法;第二,书中的论文是独立成篇的,写作时并未考虑与其他论文的关系,逐篇看比较难以看出其中的逻辑联系,这就需要在前言部分勾画出其中基本的逻辑联系。当然,这种联系并非当年写论文时已经构想好的,而是在汇编成集时赋予的。
一、现代社会的双重批判
在笔者看来,当代学术的根本性社会背景只有一个,这就是现代性、现代化或现代社会。西方很多国家正处于现代社会之中,具有比较典型的现代性,其现代化历程始于文化上的启蒙运动,后由知识上的科学化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运动和经济上的市场化运动所加强,其现代化历程一直持续到今天。尽管西方学术界提出了“后现代”概念,但从总体上说,“后现代”只是一种批判性概念,仅限于揭示西方现代性的弊病,并没有提出真正可以替代现代社会的后现代社会。
如果说西方很多国家正处于现代社会之中,那么可以说,我国仍然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始于清末,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屈辱性地接受了现代性;第二个阶段是在苏联共产主义模式的影响下艰难地探索现代性;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主动地进入现代性。尽管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尽管学术界早已开始探索西方曾经热议过的“后现代”概念,但学者们仍然理性地意识到,中国仍然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社会并未产生普遍成熟的现代性。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处于一种“祛魅”状态。道德的根本意义在于调和社会需求与个人私欲之间的冲突,使社会需求战胜或者约束与之相冲突的个人私欲。在传统社会,道德往往处于“附魅”状态,即以神魅作为基础,从而使道德的社会需求借助神魅的力量战胜不道德的个人私欲。而在现代社会,道德的神魅基础被理性所祛除,人们重新找回了道德的世俗基础,从而以理性的利益取代了非理性的神魅。随着神魅的祛除,与神魅同在的信仰盲目性和道德神圣性也必将消失,这就必然给现代社会提出一个重大问题:在一个后“祛魅”的时代,世俗的非神圣性如何能提供道德的神圣基础。
面对现代社会,处于重建中的道德仍然要保持一种反思的或批判的态度。这种反思的或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体现为否定性的,即根据一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王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指出现代社会的弊病或不足,进而提出各种更具道德性的替代性方案;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肯定性的,即根据一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王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为现代社会提供伦理辩护,肯定现代社会各种制度措施的道德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种是体现内在善的目的角色,一种是体现工具善的手段角色。
李志祥,1971年生,湖北罗田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经济伦理学和西方伦理思想。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批判的经济伦理学》和《普通逻辑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道德与文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有7篇被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前言
第一部分 方法与视野
道德的附魅与祛魅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目的向度与工具向度
第二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与道德批判
《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
自发经济决定论:经济与道德
从生产关系批判到生产力批判
超越资本主义经济与超越经济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批判理论
第三部分 个人价值与社会共享
道德与自利:论休谟对合理利己主义的批判
个人主义与自发性社交
共建共享与共生共享
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
城邦本位型公民道德发展模式
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经济理性
中国农民经济德性的现代转型
从《白鹿原》看乡村伦理的迷局与出路
第四部分 道德资本与企业发展
“道德资本”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资本与企业创新
道德资本与企业诚信
道德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
道德资本与消费维权
道德资本与经济全球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