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第2版)》是人类学学科一本理想的指南,清晰而可信地界定并讨论了一些具有持久价值的核心概念,包括:相异性、流言飞语、控制、亲属关系、阴性书写、人权、家与无家、叙事、暴力等。
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条目都配有相应的交叉参考说明以及详细的参考书目。《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第2版)》讲述了以往和当前以及未来可预见的讨论,将人类学置身于一个宽广而变化的入文视野之中加以审视,汲取和借鉴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大量资源,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批评以及语言学等等。对于学习和教授人类学的人来说,《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第2版)》极好的参考书,亦可为存兴趣了解“人类学智慧”的人提供一个问题式的研究性路标。
本书包含60篇左右的论文,每一篇都讲述一个重要概念,这些概念是从事当代人类学研究需要掌握的基本工具。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简明的知识库,简要地阐释职业人类学家可能使用到的众多主要概念。
这个“阐释”包括展示人类学家如何以多样化的方式去理解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这些方式所经历的变迁以及未来可预期的变化。本书既是回顾总结性的,也是问题式的,力图成为一本研究性的指南,为原创性写作提供一个研究工具。
传统上发端于北美的文化人类学和发轫于欧洲的社会人类学在本书中被很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全世界大学中人类学教学开始具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考虑到目前(后现代、反思)纷繁复杂的范畴划分和存在的对现有权威理论的挑战,本书将人类学置于一个变化的学科环境——变化中的学科之间的关系、方法论和认识论。本书汲取了大量的学科资源(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以及语言学),从而使人类学置身于一个宽广的人文视野之中。
一本讨论人类学关键概念的书是一种开创。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人类学入门读物(例如:《社会人类学》(Leach 1982),《他者文化》(Beattie 1964)),也有很多词典(《人类学词典》(Barfield 1997),《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Seymour-Smith 1986)》和百科全书(《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Barnard and Spencer 1996))以及指南手册(Ingold 1994a),但尚未出现试图通过关键概念从理论性、方法论、分析性和民族志式描述等方面提炼出“人类学智慧”的作品。
……
奈杰尔·拉波特(Nigel Rapport),是圣安德鲁斯大学人类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的教授,著有许多人类学著作,主要有:《先验的个体:关于文学和广义人类学的论文集》(1997),与安东尼·科恩(Anthony p.Cohen)合著的由Roudedge出版的《意识的问题》(1995)。
乔安娜·奥弗林(Joanna Overing),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教授和人类学系系主任。她出版过很多关于亚马逊河地区和人类学基本理论的著作,也是《理智与道义》(Roudedge,1985)一书的编者。
前言
1 能动者和能动性
2 相异性
3 自我的人类学
4 身体
5 儿童
6 分类
7 代码
8 认知
9 常识
10 社区
11 意识
12 矛盾
13 交谈
14 大同主义
15 文化
16 控制论
17 话语
18 阴性书写
19 常人方法论
20 形式与内容
21 性别
22 流言飞语
23 家和无家
24 人权
25 人文主义
26 混杂状态
27 个体主义
28 个体性
29 互动
30 阐释
31 反讽
32 亲属关系
33 阈限
34 文学性
35 方法论的折中主义
36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
37 存在的瞬间
38 迁移
39 神话
40 叙事
41 网络
42 后现代主义
43 权力
44 定性与定量方法论
45 阅读
46 乡村牧歌
47 科学
48 社会
49 国家
50 刻板印象
51 旅游业
52 交易
53 城市化
54 暴力
……
附录
参考文献
进一步说,简言之,在讨论语言的个性化问题,以及每个人拥有一个承载不可化约的私人意义的“个人习语”的方式的时候,乔治·斯泰纳谈到了个体意识独有的“联想网络”(George Steiner,1975: 73)。不同个体正是通过将词与词联想在一起的方式来获得个体化的意义和记忆的独特性。拉波特在华耐特的工作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亲近的报告人的日常表达上,他发现个人习语或联想网络(用语言表达的华莱士的“迷宫之路”或芝华士的“意识语句”)正是个体世界观的外在表达。
拉波特发现,不同人的日常表达或“说话行为”(Searle,1973)包含一定的系列惯用语,并经常重复。每个人都有大量的词语环(verbal loops),他们习惯性地将一些词和短语结合在一起,并经常使用。在不同的互动场景中,或长或短地由个体习惯组合的词和短语构成的线或环都将清晰地表现出来。
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问题。拉波特发现,每个词语环都承载着特定的情绪、幽默或观点,特定的认同和角色,这些看起来都是说话人假定给特定语言表达的性质。仿佛习惯用语和其表达的过程是一个现象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个体对所选择的世界的特定观点,以及与这观点相吻合的特定认同。
拉波特发现自己能够将报告人习惯连用的词语、表达的语言模块拼凑成越来越长的链条,并将词语汇集成大链条,因此他决定将词语、感觉和观点的联想网络称为“世界观”。作为整体(实际上,任何说话行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每个联想网络都包含大量的看法,细节丰富,内容广泛:个体仿佛在认知上周游整个世界。语言组合成的链条,更确切地说,被转变成想法、认同与行为的集合,个体因此经验地定位于一个各不相同的、自足的世界,其中包含了人、事、价值、规范与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