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夜驰》为扶贫系列中短篇小说集,故事发生地在脱贫攻坚的湘南山区一个叫石喊坪的山村。前三个短篇小说《天总会亮》《走山》《灯火夜驰》以扶贫队长昌向明为中心,讲述为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等思想,通过提高生产力、引进产业等方式来引领脱贫。后两个中篇小说《长鼓王》和《空山》则通过瑶族文化的代表长鼓的传承和教育帮扶山区等,讲述文化扶贫的故事。
小说集围绕近年精准扶贫下的基层矛盾,镇村干部、驻村扶贫队长与群众之间的努力奋斗,山村的变化,以文学的方式讲述新时代的扶贫故事。每个小说以驻村镇扶贫干部、村支书、村医、残疾儿童等小人物切入,关涉扶贫领域中的安全饮水、健康医疗、教育生态、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事件和问题,以小区域见大时代,以小故事见大情怀,既细腻、深刻地描绘了扶贫人物、扶贫工作、村民生活的点滴日常和遭遇处境,又深刻地展现了扶贫脱贫中人的精神和成长蜕变。
这部小说集的创作冲动是被一个个表情激活的。
表情既清晰又模糊,各异又呆板,像是一个个矛盾体。又如每一个人面对现实,遥探理想,总会陷入信心满满又无从把握的两难时刻。
去年,一个偶然机会,我去到湘南山区,每次下乡十天半月,往返已有十余次。同行者中有人在这里扶贫工作好几年,流过汗也伤过心,建过功也留有遗憾,但屡屡谈及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又无不充满深情和自豪。他们给我讲山林田野沟垄上的真实经历,我像听故事般新奇;我走村串户遇见的人,都当生命中要经历的人那样对待。行路中的相处和观察,我渐渐对此刻发生在中国乡村的大事件有了新的认知与确信。下乡,成了我此生受益的一次田野调查。
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这不是文学修辞,而是时代印证。从乡村回到城市,从宁静回到喧嚣,我的心中多了一些“乡愁”和与乡村现实有关的思虑。像一根尖细的针,挑着心中的“刺”。生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我们以为遗忘的,弃之如敝屣的,依然在不远的角落看着你,如同上帝的信使在路上,会在某个时刻,即使是已熟睡的半夜,也将毫无顾忌咚咚地敲响你的门。山野行走,那些难以精准讲述的表情刻印脑海。诸多关乎乡村现实的记忆、行进和改变勾连交织,旷野风霜,屋檐飞雨,我想写一写千里之外偶遇者的人生,想写出“他们”在时代之变里的生活困境与精神疑难。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他们的表情令人难忘,也唤起了我书写的热情。在乡村建设之声铺天盖地的当下,“他们”就是“我们”,谁都不是独立的存在。我们沉默不语,但并不代表着不说话,世界就安静了。
不是吗?这个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无论身居何处,每个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乡村建设者。人们建设本乡本土的热情,从未因城市化、背井离乡等原因彻底熄灭过。
我的出发点,不只是写此刻发生在乡村的状貌,更多的是对人与乡村命运、伦理秩序的感性书写与理性思辨,立足现实经验生发的批判,对心灵生活的一种钩沉。理解它,才会不盲目,才能更好地融入、改变、重建它。于无法回避的乡村现实而言,守和变是一种能量守恒,乡村不只是我们所以为的“沦陷”,而是在建设中完成了又一次云开雾散处的生长。那个我们回不去的故乡,消失的乡村,依旧是日光流年、万物生长;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
其实,这就是生活。在现实艰难中孕育多种美好可能性的生活。
疫情困守家中的日子,万千焦虑唯有书写可排解。《走山》《长鼓王》就是期间写下的。感谢先后刊发、转载这几部作品的《芙蓉》《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十月》《小说月报》《人民文学》《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小说月报·中长篇专号》等文学期刊。中篇《长鼓王》获《十月》年度中篇小说榜提名作品,短篇《天总会亮》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和《小说选刊》联合编选的扶贫攻坚优秀中短篇小说选《易地记》。思考与写作还在持续,对乡土现实的关注也不会就此结束。感谢与我一同行走在山野的朋友,帮我立起了一面面映照现实的镜子。感谢编辑杨晓澜,最开始这个系列的创作时就与我挑明难度、探察方向。感谢编辑、作家陈崇正的约稿。因为有他们的鼓励和努力,才得以有这本小说集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