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广州转换》着眼于鲁迅担任教授时期的广州阶段,着力考察以广州为中心的鲁迅存在。为此,虽然考察广州鲁迅的立体与多元,但在许多论题上同时也会追溯到北京和厦门时期,旁及上海时期,互相连缀、比照彰显。该书在论述中立足于坚实的各种资料,但同时也活用了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Pierre Bo urdieu,1930-2002)的场域理论,首先考察1927年广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场域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呈现出鲁迅自身的转型特征。
整体而言,该书主要考察鲁迅先生在1927年广州场域中的转换作用、角色和自我的嬗变。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革命家”鲁迅;2文学家鲁迅;3周树人主任;4中年男人。
简称为“中文系”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称谓与实质到了新的世纪,尤其是21世纪以来似乎也有了新的指涉,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更新中文系的更宏阔边界与崭新内涵认知,似乎也就变成了冬烘。这里的“中国”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政治、地理限囿,更该是文化涵容;而语言显然也不是单纯靠纯粹性作为唯一的指标,正如中国性(Chineseness)的载体与呈现不单纯是中文一样,我们既关注普通话、方言,同时也关涉可能的混杂及其历史语境中的文化演绎;而“文学”的边界也在日益拓展,从传统的文体研读到经典的流行歌词介入,从对文字书写的文本细读到图文并茂的视觉转向,其间的变异令人耳目一新也呼唤新的解读与研究。
创建于2015年10月的中文系(珠海)学术丛书的现实依据是因应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珠海市提升其城市“软实力”、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需要;而从学理上看,“中文系”的当代包含日益扩大,也日新月异,因此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跨学科的中文系也势在必行:我们既要建设一个传统意义上完整丰厚的中文系,同时又要特色鲜明引领可能的新传统。
我们朝气蓬勃却又秉承丰厚传统,我们锐意创新却也兼容并蓄,我们“迈步从头越”却也互补融合、错位承接。我们努力打造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人文旗舰系,假以时日必然特色明显、教研俱佳,我们持之以恒开拓奋斗,期冀无愧于中山大学的光荣历史,也助益学校的辉煌未来!
不必多说,我们必须从方方面面建设好我们的新平台,而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中文系(珠海)学术丛书就是基于此目的应运而生,我们期冀经由此道,一方面可以助益我们(年轻)同事的学术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向社会汇报我们的逐步壮大和感恩各种各样的关爱。
朱崇科(1975-),山东临沂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2005),2011年晋升教授。今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博导、系主任。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华文文学、文学理论等。独著有:《本土性的纠葛》《张力的狂欢》《身体意识形态》《考古文学“南洋”》《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华语比较文学》《广州鲁迅》《触摸鱼尾狮的激情与焦虑》《<野草>文本心诠》《马华文学12家》,单篇论文200余篇。
推荐语
引言
第一章 :“革命”家鲁迅?
第一节 鲁迅来穗动因考
第二节 在思想与行动之间直面革命
第三节 广州场域中的革命转换
第四节 香港悖论:鲁迅的洞见与不见
第二章 :文学家鲁迅?
第一节 文体转换:“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第二节 风格转换:“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
第三节 作品新论:“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第四节 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
第三章 :周树人主任?
第一节 林文庆与鲁迅的多重纠葛
第二节 时为中大教务主任的鲁迅
第三节 周树人教授,还是鲁迅先生?
第四节 鲁迅小说中的公务镜像
第四章 :中年男人危/机
第一节 广州鲁迅的生理痛快
第二节 广州鲁迅的精神焦虑
第三节 照相及广州鲁迅的复杂定格
第四节 “义子”廖立峨:纠结的广东符号”
第五节 许广平《魔祟》重读
结论
原序——王富仁教授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