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的内部简报《中国语情月报》(http://ling.whu.edu.cn/yuqing/004/或http://ling.cssn.cn/yyx/)为基础,精选较重要的语情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体例上,将语情信息按内容分为语言资源、语言教育、语言的社会运用、语言传播、语言科技及应用等板块;每个板块先出导语,后按每条语情信息的时间编排。全书可大体反映当年中国语情的主要状况。
序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语言交流平台的日新月异,语言自身及其功能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特点。
语言是资源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国家安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语言资源的支撑和服务。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呼唤各类语言人才和相关的语言服务及时跟进。因此,关注语言生活,了解语情状况,有针对性地发展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的现实战略需求。
网络为新的时代带来了交流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引爆了人工智能新一轮的热潮,G20峰会向世人展现了语言服务的新发展,共同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洪荒之力”。另外,低俗语言、网络语言暴力也正消解着社会的真善美,“吃瓜群众”要看穿语言垃圾的“套路”,警惕“老司机”把网络文明带入歧途……各种语情折射的是社会百态,其中也饱含着家国情怀、社会追问和大众对有关问题的思考。虽是“语情”,更是“人情”和“国情”。
为了客观记录中国语情状况,我们特编撰《中国语情年报》,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当年中国语言生活,特别是与国家、社会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语言状况、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希望以此保存中国每年的重要语情,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档案资料,也为国家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及规划提供参考。
赫琳
2019年1月
赫琳,女,1974年生,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200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留武汉大学任教。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武汉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语情》、《长江学术》编委,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首批70后学者学术创新团队“语言应用研究跨学科创新团队”带头人。2010年入选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被聘为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语言使用动态
引言003
一年度汉字、热词和流行语004
二汉字的使用与传播020
三社会用语及规范025
四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058
五地名动态062
语言资源保护
引言073
一汉语方言保护075
二民族语言保护095
三语言文化传承104
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
引言109
一语言科技进展111
二特殊语言及行业语言服务134
三语言服务人才培养141
四“一带一路”语言服务144
语言教育
引言153
一语文教育155
二外语教育177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182
语言规划及辞典编纂
引言189
一国家语言文字事业规划190
二辞典编纂201
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
引言209
一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210
二中国语言文化在海外及其他215
语言学术动态
引言233
一语言学术研究234
二语言学术活动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