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厉鹗为中心,系统地梳理了厉鹗的创作历程和诗学观念,并以时间发展为纵线、地域位移为横线,时空合一,对厉鹗的诗歌活动进行了立体化的考察,还原了厉鹗在康乾诗坛的重要地位。全书针对厉鹗入京入仕的过程、“不谐于俗”的性情、年谱中的舛误、诗学立场的唐宋之争、《宋诗纪事》的体例、创作历程的演变、与寒士诗群的关系、对浙派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具体的分析。本书将个案分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以点带面,对厉鹗其人其诗、其事其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赜。
夏飘飘,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主要研究明清文学与文献。
绪论
一 厉鹗的诗才与诗名
二 厉鹗研究现状概述
三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范围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厉鹗生平考述
第一节 家世考述
一 至亲
二 妻妾
第二节 入京与入仕考述
一 康熙六十年会试
二 雍正二年会试
三 雍正十一年博学鸿词省试
四 乾隆元年博学鸿词
五 乾隆十三年入都谒选
第三节 性情平议
一 “不谐于俗说”溯源
二 “不谐于俗说”平议
第四节 年谱考订
一 《陆谱》雍正四年条
二 《朱谱》雍正七年条
三 《陆谱》雍正十一年条
四 《朱谱》乾隆十年条
五 《朱谱》乾隆十六年条
第二章 厉鹗诗歌创作
第一节 山水之什
一 清:空灵幽冷
二 琢:遣词造句
三 新:想象瑰丽
四 异:南北之别
第二节 怀人之作
一 悼亡
二 怀友
第三节 自况之诗
一 贫穷困顿
二 羁旅薄游
三 病痛缠身
第四节 题咏之篇
一 延伸:再创画境
二 咏怀:借画抒怀
三 用典:流于晦涩
四 品画:品评画艺
第五节 余论:性灵化·个人化·偏仄化
一 性灵化,赤子之心
二 个人化,少关民瘼
三 偏仄化,格局狭小
第三章 厉鹗诗学思想
第一节 尚清说
一 人品之清
二 诗品之清
第二节 学问论
一 群籍之学
二 阅历之学
三 典故之学
第三节 “唐宋互参”辨
一 “唐宋互参论”举隅
二 承认唐音不等于宗唐
三 厉鹗与唐音的渊源
第四节 “诗纪事体”观
一 “诗纪事体”的体例溯源:《唐诗纪事》
二 “诗纪事体”的理论背景:清代朴学
三 “诗纪事体”的继承创新:体大思精
第四章 厉鹗诗坛活动
第一节 崭露头角(1715~1724):以《南宋杂事诗》为中心
一 以诗存史:《南宋杂事诗》的创作缘起
二 因诗成名:《南宋杂事诗》的创作影响
第二节 声名鹊起(1724~1742):以扬州诗坛为中心
一 寓扬原因
二 雅集唱和
三 士商互动
第三节 总持风雅(1742~1752):从“南屏诗社”到“沽上题襟”
一 南屏诗社:诗坛宗尚之新变
二 韩江雅集:朝野诗群之合流
三 沽上题襟:南北诗坛之互动
第五章 主盟:厉鹗与寒士诗群
第一节 寒士诗群之群体风貌
一 不流于俗
二 落拓于世
三 寒士盟主
第二节 朝野对峙:以厉鹗与沈德潜为代表
一 门派之争
二 诗教与性情之争
第三节 寒士诗群之诗史意义
一 寒士诗群创作的纯粹性
二 寒士诗群生存的游离性
第六章 递嬗:厉鹗与浙派
第一节 承先: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
一 承周京衣钵
二 论交徐逢吉
三 论诗于蒋淑
第二节 嬗变:诗坛宗尚之由唐入宋
第三节 启后:厉门弟子与流风余韵
一 汪沆
二 符之恒
三 张旸
四 吴颖芳
第四节 流衍:汪氏振绮堂追忆吟诵
一 编写年谱
二 存目刻书
三 步韵追和
四 悬像设祀
附录一 厉鹗作品系年表
附录二 厉鹗年谱新编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