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以人民为中心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和“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发表了系列讲话。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近千字的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频率之高,多达20次,充分体现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宗旨。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而且经得起忧患的民族。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中华民族为了振兴中华,不断探索,最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如今我们又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党的十九大明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曾指出,中国的革命是由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这“两种梦想”如今正在变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他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他多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精辟论述。美好生活的需要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也是无止境的,而任何形式的平衡充分发展都是相对和有限的,因此,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社会历史过程,既是未来很长时间内考验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核心主题,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聚焦的战略议题。
二
中国是现代化的迟到者,“追赶”二字为百余年情状的写照。几重变革交叠的复杂局面,在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的当代尤显突出,世界文明史几个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的种种历史性课题,竞相在现代中国共时性呈现。从洋务运动至今,探究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方法,也蕴含在历史发展的辩证逻辑之中。能否探求一条既符合国情又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发展之路,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追求和实践。
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可以说,谋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的使命,实际上从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就开始担当起了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伟大使命。“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探索指导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来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特殊情况、发展阶段等,提出了一系列适宜的理论指导,正是在这些理论指导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华民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现代化的道路才越走越宽。
发展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作为一项造福全人类的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现代国家治理必须以“人民性”和“服务性”为依归。政府的职责就是为人民美好生活创造条件,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敢于担当,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深入体察民情,把民众需求转化为政党的理念、宗旨、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邓小平高度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
40多年前,邓小平审时度势,把时代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结合,把发展问题看作是“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他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而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他坚信到20世纪末,中国能达到小康水平,那么,中国就能为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早就指出:“我们今日在没有发达之前,立定扶倾济弱的志愿,将来到了强盛时候,想到今日身受过了列强政治经济压迫的痛苦,将来弱小民族如果受这种痛苦,我们便要把那些帝国主义灭消,那才算是治国平天下。”孙中山所说的治国,是指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平天下,则是发扬“济弱扶倾”的传统理念,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谋求各自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不仅限于中国,而且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还包括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平等和睦相处关系。其革命理想不仅建筑于对现代文明的深切体认,而且把传统“天下”的狭小范围扩大到真实的整体的世界,这是一种对传统古朴的“大同”思想的超越。具有世界视野的孙中山早就把世界主义当作一个崇高而又遥远的政治理想。他提出,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要统一起来。未来一百年,中国人不仅要做国家公民,还要做世界公民。
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其明确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作为一个整体,新发展理念的目标指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明确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促进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立场。
从邓小平“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到习近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表明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凝聚共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奋进的动力。如今,中国道路正日益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认同,成为社会发展道路的创新范例。其中,“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等理念,反映了中国为解决世界性的“人类困境”,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新路径,对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有助于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四个世界”倡议从根本上确立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人类未来命运关怀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强烈关注、对世界和平与美好未来寄予的热切期望,促使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把祖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义无反顾地紧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