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彰一部分忠实作者为刊物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繁荣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长期为学报撰稿的中国人类学学者中挑选一些知名学者,资助他们出版文集,并命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文萃·名家文选”。每本论文集均以这些学者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为主,同时,汇集这些学者在其他刊物发表的优秀文章,也包括少量优秀的未刊文章。
收录在本书稿中的17篇文章出自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这17篇文章涵盖移民研究、都市人类学、城乡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这4个栏目,内容丰富,既有常规的人类学理论探讨,也有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反映了作者近三十年来的学术兴趣和若干思考,将之汇编成一本书,可以让读者看到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漂泊的洞察——我的学术研究之路(代序)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从1982年1月留校任教,从事教学研究到现在,一晃就过去了35年。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做了大量田野调查,收集了很多资料,也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许多书。这些年来,我自己也在琢磨,想把自己从教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总结,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中方向更加明确。我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题。
一 都市研究
我是学考古学的,转向现代社会的研究,与顾定国(G.E.Gulding)教授有关。在我们跟顾定国从事人类学研究的那个时候,很多的研究内容都是超前的。顾定国的一个老师是Aidan Southall,这位老师在威斯康星大学工作,在美国写了第一本都市人类学著作(Urban Anthropology:Cross Cultural Studies of Urbanization),后来《美国人类学家》还专门为他做过一次专访。他就带了一批博士,全部是做都市研究的,顾定国做的是香港都市族群研究。旧金山大学的Bernard Wang也是做都市研究的,如硅谷IT行业的人类学研究。所以族群也好,都市也好,都是顾定国带来的。当时他给我们开课,我们搞项目,也办都市人类学学习班。我们的第一个合作课题就是做乡村都市化研究,后来是族群研究的课题,这都和顾定国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类研究当时在国内还很少,所以我们算是异类。做都市人类学研究,在中山大学包括我们本系的老师都很少,除了我们几个年轻老师比较认真地来参与这个研究,其他老师都不关注这个,他们认为人类学研究者不搞都市研究,而是要搞一些比较偏僻的研究。后来我们搞族群研究其实也是这样,大家不认同,他们认为不应该叫族群,叫民族就行了。现在想起来,我们当时的一些做法很超前,在当时,不要说在整个学术界得到支持,就连系内也只有很少的人来跟着一起做。
我1993年去美国的......
周大鸣(1958—),湖南湘潭人,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漂泊的洞察——我的学术研究之路(代序)1
第一编移民研究19
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21
广州“外来散工”的调查与分析35
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民工投资型输出——以佛山“攸县人”挖机经济为例47
回流的主位视角:企业农民工流动研究61
移民时代的人类学研究71
第二编都市人类学75
拾荒者与底层社会: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77
城乡接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83
泛都市区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98
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110
第三编城乡中国131
凤凰村的追踪研究133
互联网、快速交通与人类学研究转变144
乡村都市化——中国乡村未来变迁的方向159
论城市多元文化的共生态173
第四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181
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183
“中国式”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本土化193
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