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都致力于价值观建设、文化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秉持“文化以价值为核心”“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自2017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社会热点解读》,按照“见微知著,在这里读懂中国;由此及彼,从当下寻觅未来”的定位,突出“实证分析、学理探究、文化品位、大众视角”的特色,对一年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盘点解读。
《社会热点解读(2019)》精选了2019年度社会普遍关注的22个热点问题,分别梳理其“来龙去脉”,扩展“相关链接”,萃取“微言大义”,进行“深度解读”,突显其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律动规律,使人们对经历而未必清楚、熟知而并非真知的现象和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进而在博采众家观点的基础上以独到的视角洞察真相、前瞻未来,增益一种感知与领悟同在、体验与反思共存的生活智慧。
前 言
一
千百年来,世代更替虽有代沟,但毕竟共有着一个“世界”。然而,在2019年“五四”百年之际,很多人发现,他们与登上历史舞台的“90后”“00后”不再是简单的代际差异,而是处于不同的世界之中——“90后”“00后”是亘古未有的“网络原住民”。
网络原住民是相对于网络移民即那些曾经经历过前互联网时代的人们而言的。对于网络移民而言,互联网是后天的,从无到有的。但是,对于年轻一代的网络原住民而言,互联网是先验、先天、从来就有的,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完全不能还原为前互联网时代的某些因素。人们的经验和认知建构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与以往的人们确实处于不同的世界之中。
网络原住民天然地、不假思索地通过网络来把握世界,甚至现实世界也只有经过网络展示、认证后才是真正的世界,所有的现实都因此具有了景观、秀的意味,“存在就是被感知”也被理解为只有在网络中被感知到才是真正的存在。于是,通过网络“刷存在感”成为不少青年人的“真实存在”方式,甚至生活也渐渐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现场直播,很多人也将自己活成了网络上的景观。
网络原住民基于网络具有以往时代无法想象的开阔视野,几乎能即时地获得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作为其认识对象和信息来源不仅有客观的现实世界和波普尔意义上的、作为人类一般精神产物的“世界3”,而且还有他们最熟稔的网络虚拟世界。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原住民由于在成长和知识、经验建构中,先接触、熟悉网络虚拟世界,普遍产生现实经验倒置(reality inversion)现象,虚拟经验先于现实的经验,网络虚拟的经验、知识成为他们认识现实世界的一种“成见”甚至是“标准”,现实世界倒成了这种“成见”“标准”的逼索对象。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受到互联网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特点的深刻影响,对宏大叙事有着本能的疏离,更加注重自己的“小时代......
沈湘平,男,汉族,1971年生,湖南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学会副秘书长
面对“天灾”与“天命”的中国态度
——《流浪地球》《哪吒》创纪录001
不知何处是吾乡
——地名整改惹争议017
跨入数字异托邦
——5G商用元年开启035
逐梦秘籍还是“吸血大法”
——“996”引发舆论围剿051
有理缘何寸步难行?
——奔驰女主哭闹维权067
几分傲娇更多心焦虑
——“水果自由”成梗081
一个国家和一个公司间的战争
——华为应对美国“围剿”095
庸凡恐惧与“化外人”的网络加冕
——流浪“大师”变形记111
“都”“挺”过去了就是“好”
——电视剧《都挺好》引爆话题129
管与不管间,师者千万难
——教师有无惩戒权?143
文明地对待文明的“废墟”
——垃圾分类也疯狂157
可否美好地终结生命?
——安乐死直击人心173
奈何明月照沟渠
——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惹是非189
嘻哈“起义”后的冰与火之歌
——说唱音乐发展引关注201
“俗”到世界之巅
——珠峰冲顶太拥堵219
“人设”崩塌的“蝴蝶效应”
——翟天临论文事件235
“张良计”遭遇“过墙梯”
——中美女主播电视约辩251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戏精本精”乱象多267
霸气何止半边天
——女排豪取十一连胜283
“我们依然是我们”
——娱乐圈分手也成秀299
“莫”名其妙被“雷”坑
——NBA遭遇“莫雷之秋”311
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