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二版)》为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由河西学院医学院等11人参与编写,供I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习中医课程使用。《中医学(第二版)》以现行各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汲取各家之长,又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一些改进,努力做到既有继承性、连续性,又可适应与满足学生的学习工作需求。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内容有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四诊、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方剂、针灸、内科病证、外科病证、妇科病证及儿科病证。书末附有常用方剂及主要参考文献,以备查阅。
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本书为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由河西学院医学院等11人参与编写,供I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习中医课程使用。本教材以现行各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汲取各家之长,又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一些改进,努力做到既有继承性、连续性,又可适应与满足学生的学习工作需求。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内容有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四诊、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方剂、针灸、内科病证、外科病证、妇科病证及儿科病证。书末附有常用方剂及主要参考文献,以备查阅。
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讨论式教学,适当安排实践教学。课堂讲授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做到条理清楚,既要深入细致,又要重点突出,讲清重点或难点,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应努力保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分析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哲学思想,介绍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诊疗技术及应用实践,必须围绕“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进行教学,突出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使学生明确中医、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因为哲学基础的差异,所以对自然社会、对人体生理病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等也存在不同的理论渊源,使学生能在比较中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本书的编写强调科学性,力求保持中医药学原有的特色。此外,基于教材的特殊性,在内容取舍上,主张积极、稳妥、谨慎,对个人经验或争议较大的内容.一般不列入正文。本书的编写分工:前言、绪论、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经络由河西学院医学院侯志英教授编写;藏象学说部分由河西学院医学院闫立国副教授编写;气血津液部分由广西科技大学宿佩勇讲师编写;针灸、附录部分由河西学院医学院王亨飞副教授编写;病因病机部分由湖南医药学院张凤娥教授编写;四诊部分由甘肃医学院李德双副教授编写;辨证部分由河西学院医学院闫立国副教授编写;治则与治法由河西学院附属医院张震主任医师编写;中药部分由齐鲁医药学院李艳茹副教授编写;方剂部分由广西科技大学徐袁明副教授编写;内科病证部分由湖南医药学院吴水盛教授编写;妇科病证部分由湖南医药学院张凤娥教授编写;外科、儿科病证部分由张掖市中医院李培源副主任医师编写。从参编团队可以看出,编者既有教学一线的教授,又有临床一线的主任医师。因此,在内容的筛选上更能体现理论与临床的对接,真正体现基于临床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绪论
第一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精气、阴阳、五行三学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藏象
第一节 藏象概述
第二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三、经络的功能
四、十二正经
五、奇经八脉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情志因素
三、继发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第六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小儿示指络脉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情况
二、问现病史
三、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四、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七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五、八纲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第八章 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第九章 中药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采收和贮藏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应用
第二节 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二、清热药
三、泻下药
四、祛风湿药
五、芳香化湿药
六、利水渗湿药
七、温里药
八、理气药
九、消导药
十、活血祛瘀药
十一、止血药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十三、安神药
十四、平肝熄风药
十五、开窍药
十六、补益药
十七、收涩药
十八、驱虫药
十九、外用药
第十章 方剂
第一节 方剂基本常识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三、常用的剂型
第二节 常用方剂
第十一章 针灸
第一节 针灸基本常识
一、针法
二、灸法
三、取穴法
第二节 腧穴
一、十四经穴
二、经外奇穴
第三节 针灸治疗总则
一、一般治疗原则
二、配穴处方原则
第四节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二、中风
三、面瘫
四、痿证
五、竞技紧张综合征
六、呕吐、呃逆
七、便秘
八、内脏绞痛
第十二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喘证
第四节 水肿
第五节 消渴
第六节 胃痛
第七节 眩晕
第八节 便秘
第九节 黄疸
第十节 痹证
第十三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丹毒
第二节 蛇串疮
第十四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四、崩漏
五、闭经
六、痛经
第二节 带下病
第三节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二、胎漏、胎动不安
第四节 产后缺乳
第十五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 小儿腹泻
第二节 痄腮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医学(第二版)》: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
精气学说认为天地和自然界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是构成万物的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精气之所以被称为无形无质,是因它极其微小,无法察觉其存在,但它确实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着,正因为有它的存在,事物才能从无形中变化为有形。亦即老子所说的“有生于无”。万物的生成是由于精气的聚合,万物的消亡是由于精气的离散。万物的生死在于精气的聚散,但作为物质元素的“精气”,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的。
精气是永恒存在的,其运动变化也是永恒存在的。原始混沌的精气演化为性质相反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进一步以不同形式和结构排列组合,演化为更多的物质,以至无穷。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演化是按同气相求,以类相从的形式排列组合而成,就产生了各种不同形质的万物。
(二)气化理论
精气的运动除了精气的聚散之外,还有精气的“气化”。它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形式,也是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气化指气由运动而产生的变化。气聚合而成万物,同时又推动和激发着万物的生化运动,故气化可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运动变化。气化理论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1.气化是机体最根本的生命运动形式,机体有序、稳定的气化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基本前提。
2.气为形之本源。“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形、气又可相互转化,无形之气可聚合而成有形之物,有形之物离散而成无形之气。在形气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气化运动过程。
3.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所谓升降,是指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所谓出入,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机体的气化,既要有内部气机的升降运动,又要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气机的出入交换。升降出入,四者缺一不可,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保持机体的有序稳定,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而气化运动始终贯穿于机体的生命全过程。它一方面维持着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另一方面维持着机体本身有序的新陈代谢,从而赋予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
哲学永远驾驭着自然科学。古代精气学说的哲学理论,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医学,并且成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人作为万物之灵,其构成同样禀受了精气,组成了人体的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以及精血津液等人体的基本物质。其间主要是通过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感知生命物质——精气的存在。精气,就其来源而言,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气,先身而生,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气,包括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自然界中的清气,是在人体出生之后,被摄取和利用,用以补充先天之精气,作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就其生成、分布和功能而论,又可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及五脏六腑之气。精气既是物质的元素,又是功能的体现,所以由精气构成的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和精血津液等物质就具有物质的和功能的双重概念。这些内容在“藏象”“经络”相关章节中将进一步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