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
《高老头》小说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
巴尔扎克不仅仅是19世纪的优秀小说家,他堪称是最伟大的小说家,这在今天几乎是一致的看法。司汤达无疑风格更峭拔,诗意更璀璨,但司汤达的人物,只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巴尔扎克则创造了整整一个世界,即是他那个时代的,也是所有时代的世界。福楼拜笔下产生若干恒久的典型,诸如包法利夫人、郝麦、弗雷德里克·莫罗、阿尔努夫人、布瓦尔和贝居燮等,而巴尔扎克,“欲与户籍比庶众”,竞相描绘了两千多个——对巴尔扎克爱好者来说——比活人还活的男男女女。
巴尔扎克独到之处,不是写出一些各自为政的小说,而是写出一个社会的历史,其中的人物,如医生、律师、法官、政客、商人、放高利贷者、贵夫人、交际花等,在各书中穿插出现,使巴尔扎克的世界壁立千仞。不过,话得说回来,巴尔扎克秉笔之初,并无这种纪念碑式的宏图。他1834年前的作品,如在《朱安党人》、《三十岁的女人》、《驴皮记》及《欧也妮·葛朗台》等原文中,找不到这样的迹象。评论家装做只看到一个轻薄“乐人”的杂纂。巴尔扎克因此大受刺激,尤其因为他渴望有所建树,觉得有必要营构一部深然一体的巨著。他说:“自成一家,远远不够,要自成一统。”
巴尔扎克这种自成一统和人物再现的想法,很可能受到他十分赞佩的美国小说家库珀的启示;库珀曾指点他按《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描述印第安人的手法去写朱安党人。库珀的小说中,有名的猎户“皮袜子”,是几条线索交汇的中心,是系铃解铃的关键人物,总之,其地位相当于日后《人间喜剧》中的伏脱冷。他的第二个启蒙老师,是英国作家司各特;但司各特前后所写的小说,缺乏连贯,巴尔扎克是深致惋惜的。从而激发他一个想法:借天下一统的小说世界,以保证作品的统一。他妹妹洛尔·苏维尔讲过,1833年的一天,巴尔扎克跑到她家,兴高采烈地说:“快来向我祝贺吧,不才着实要成为天才啦!”就在这一时刻,他向她透露了他的宏图伟略:“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学家,我只是为其命笔的秘书。”
《高老头》写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做出这一首要决定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嗣后,他把以前的作品,以改动次要人物名字的做法,而纳入这个系统。如把杜·盖尼克男爵(《蓓阿特丽丝》中的人物)引入《朱安党人》;把特·旭礼欧公爵夫人和纽沁根男爵引入《欧也妮·葛朗台》,他们都是《人间喜剧》中的“常客”。但写《高老头》时,新的人物再现法,第一次在原稿中就加以运用。《十三人故事》中的人物,几乎全进了此书。
伏盖公寓
两处访问
初见世面
鬼上当
两个女儿
父亲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