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在教学工作中,总是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缺好课程,二是缺好形式。这些年国内企业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传承与复制,这直接推动了企业内部讲师队伍更专业化。两大难题之一的好课程,也由于这股重视经验积累与传承的浪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难题之二缺好形式,就相对显得较难解决了。市面上也有一些关于如何讲好课程的图书与资料,但相对于课程开发方面的科学与专业性,还是显得相当不足。我始终认为,讲师的工作虽然要重视教授内容的研究与整理,但讲师毕竟要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员,所以讲师的教学演绎、教学形式的安排与教学过程设计则显得更为重要,甚至我认为讲师的工作重视教学形式多样性远甚于教学内容的开发。现在信息时代不是知识或信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知识内容上想再多一些创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形式上多一些创新,使学员在课堂上能更有效地转化所学的知识。于是,我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整理成文字,著成《生动教学:让培训活起来》这本书,希望为讲师在教学工作上提供些许帮助。
所谓生动教学,就是以学员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与工具,将散落在不同个体,有关同一个情境与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智慧,进行有机的整合与萃取。这个整合的过程能让所有参与者都从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并解决问题。生动教学并非做几个课堂游戏那么简单,而是深入研究教学原理并进行教学实践,将教与学两者上下打通,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基础,真正做到以学员为中心的一套教学方法论。
本书一共分为三大部分九个章节,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重构教与学,体验生动教学。此部分分为两个章节,主要介绍了与教学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一些教学理念,让生动教学做到有理可据,同时也让各位读者能从“道”的层面上,深刻理解为何要进行生动教学,以及生动教学法的流程。
第二部分:生动教学之工具篇。此部分分为三个章节,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开、进、关三大关键环节,做了详细说明,并列举了18种教学活动,为教学工作经验不足的同人提供教学工具,可以即学即用,解决教学形式选择与设置的问题。
第三部分:生动教学之能力篇。此部分分为四个章节,是讲师能力的进阶部分,对于不满足于只会使用一些教学工具,更希望掌握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过程设计的讲师,通过活动带领、弹性设计、引导对话以及点评反馈四大核心能力的学习,可以不单单会使用教学工具,还能创新教学活动,并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员进行互动的要点。
以上是本书的内容梗概,本书内容脱胎于我的“生动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是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打磨并整理出来的文字。
序 言
无互动,不教学
一直以来,培训行业就是个大熔炉、大染缸,每年都不乏新概念、新词汇,早年的成功学、执行力,中期的领导力、行动学习、引导技术,到近几年的最佳实践、经验萃取、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等,可谓生生不息,一片繁荣昌盛之景。鱼龙混杂的业态,光靠炒这些概念就能养活一大批行业机构与所谓的老师。我们经常发现,供应方不停地把新概念提供给需求方,而需求方不求甚解,不想搞清楚缘由,只求告诉怎么用,用又不得法,反过来继续寻求新东西、新概念、新方法……这种问题不断在业内发酵着,助推培训市场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肆意践踏着企业组织这块肥沃的草地。
群鸡起舞后,留下的多半是一地鸡毛,挺好的知识、方法在浮躁的培训市场面前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三板斧过后,面对企业需求方不见成效的质问,培训又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大浪过后,谁在裸泳虽然一目了然,但也难免伤及无辜,培训供应方的处境着实艰难。
再看企业需求方,培训万能论与培训无用论总是相伴而生的,在绩效结果不好时,第一个想到的问题是人不行,人不行全是培训不行造成的,这是培训万能论;做好了培训规划,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实施时,又阻力多多,“搞什么培训?那玩意没用,还不如多花心思把业务搞上去”,这是培训无用论。这让培训工作者如何自处?
做培训,得先搞清楚面临的三大挑战
培训的价值到底何在,如何才能实现突破?无论是对企业需求方,还是对培训供应方而言,这都是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先究其原因。所以,对于培训来说,我们也得先搞清楚组织学习面临的三大挑战,才好对症下药。
第一个挑战:培训如何作用于绩效以赢得老板的心
作为讲师,我们经常会遇到学员提出的挑战:“这个东西学了有什么用啊?到底怎么样解决我的具体问题?”对于培训的组织者而言,每到年底,你的老板也会挑战你:“花了这么多钱,这些花费有哪些产生了直接绩效?”培训到底怎么跟绩效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世纪之痛,培训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面临着这样的拷问,从未停止过。这需要组织在培训时既要赋能,同时也要解决问题;既要关注人的持续成长,又要兼顾眼前的绩效结果。从目前的培训发展趋势来看,兼顾绩效似乎成了主旋律。企业大学或者培训中心需要通过打造学用一体、工作学习一体化平台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挑战:VUCA一时代如何让学习变得更有效
这是要解决教与学的方式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组织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有效,这是培训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需要,如何将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将以讲师为主转变成以学员为中心,由重知识输入转变成重行为转化,将以赋能为主转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这些都可以从能力获得的途径来加以改善,加强实践学习与社会学习,运用行动学习、引导研讨等方法来支撑知识转化、落地,把线下课堂当成学习的道场,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讲师成为引导者或教练。未来线下课堂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互动,因为理论知识的输入完全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解决,线上解决“应知”,线下解决“应会”。
第三个挑战: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何打造学习平台
5G时代的到来,2020年发生的疫情,把组织学习实现线上化大力向前推进了一把。现在企业培训之间的交流,要是没用线上学习的方式或平台,你都不好意思说话。这还只是对当下的影响,线上学习概念早就提出了,但是碍于科技的限制,一直没有比较大的进展。同时,从学习的本质而言,线上学习不可能完全替代人们学习的整个过程,毕竟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和区块链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一定会给培训和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未来创造一个无处不学习,随时随地学用一体的状态,还是可期的。
这是我们现在组织培训与学习面临的三大挑战。培训如果能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突破,就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归一句话,培训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用的,培训非万能,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让它无处不在。
我本人主要致力于解决如何让线下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的问题,帮助企业内训师及讲师升级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对讲师而言,知识就是我们的资源,要想将知识更好地迁移给学习者,助力学习者更有效地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就必须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实现我们作为讲师的使命与价值。
学习助力自我成长
2016年我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专著《发现团队的力量:通过引导让体验式培训更有效》,将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与成长做了归纳总结。这本书旨在从实践上总结经验,将体验式培训这种极为强调“做中学”,且实操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做理论与技巧的梳理。我的培训师生涯得益于我的老师—体验教育大师廖炳煌先生的教导与培养,我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恩师上的第一堂课,我始终认为那是我今生上过的最好的课程,没有之一!
通过写书,我养成了写文章的习惯,又因为写书,我可以查阅大量认识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培训类相关图书,然后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这些理论与方法,如此这般不断循环,我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自己是比较幸运的,我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得到不断的精进,理论学习的最高境界也不外乎如此了。
一转眼四年过去了,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从体验式培训转向更深一层的教学理论与学习方法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及其在团队发展与领导力方向的应用。我先后向引导业界大咖郝君帅老师、国内学习专家田俊国老师等请教,向埃里克森学习其团队教练技术,还与我的良师益友—曾经的佰仟大学校长、国内企业培训专家、领导力专家陈向军先生共事并向他学习,同时也同我身边的一众培训行业大拿与好友经常聚会与聊天,这些都使我受益良多!
随着学习交流的深入,我越发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很浅薄。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快乐的,尤其是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经验无法突破时,可以说学习是较为辛苦的事,但这种辛苦同样也会伴随着获得新知与能力的喜悦!从体验学习到行动学习再到经验学习;从传统讲授到引导技术再到教练助人;从杜威的经验教育、库伯的经验学习圈,到外展教育再到建构主义教学;从认为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到探索体验如何与传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更有效地结合,让学习变得更有效;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到学用一体化,再到做、学、教三者三位一体;从以讲师为中心的教学到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再到以绩效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从精熟一种培训教学方法,到研究学习更多元的教学方法与理论等,我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充实。
高效能的人士做事情,总是能从实做中总结经验,再形成方法,如此才能有章法地复制经验,快速成长。我写第一本书用了十年的工作时间积累经验,现在四年又过去了,起心动念间,就有了积文成书的想法。
我始终觉得从事讲师职业是很幸福的。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与需求,而最好的学习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去教别人,职业讲师当仁不让。我用自己开发的“柔性引导TM:互动式教学与引导能力”“生动教学设计工作坊”等课程中的方法协助讲师们打磨课程,设计教学呈现与塑造讲师自我风格,这三年来我经历了一场自我升级迭代的旅程,结合自己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在教学工作上的实践,将经验与理论结合起来著成此书,分享给有缘人,并为讲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让生动教学助力讲师成长
我们讲师在教学工作中,总是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缺好课程,二是缺好形式。这些年国内企业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传承与复制,这直接推动了企业内部讲师队伍更专业化。两大难题之一的好课程,也由于这股重视经验积累与传承的浪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难题之二缺好形式,就相对显得较难解决了。市面上也有一些关于如何讲好课程的图书与资料,但相对于课程开发方面的科学与专业性,还是显得相当不足。我始终认为,讲师的工作虽然要重视教授内容的研究与整理,但讲师毕竟要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员,所以讲师的教学演绎、教学形式的安排与教学过程设计则显得更为重要,甚至我认为讲师的工作重视教学形式多样性远甚于教学内容的开发。现在信息时代不是知识或信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知识内容上想再多一些创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形式上多一些创新,使学员在课堂上能更有效地转化所学的知识。于是,我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整理成文字,著成《生动教学:让培训活起来》这本书,希望为讲师在教学工作上提供些许帮助。
所谓生动教学,就是以学员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与工具,将散落在不同个体,有关同一个情境与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智慧,进行有机的整合与萃取。这个整合的过程能让所有参与者都从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并解决问题。生动教学并非做几个课堂游戏那么简单,而是深入研究教学原理并进行教学实践,将教与学两者上下打通,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基础,真正做到以学员为中心的一套教学方法论。
本书一共分为三大部分九个章节,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重构教与学,体验生动教学。此部分分为两个章节,主要介绍了与教学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一些教学理念,让生动教学做到有理可据,同时也让各位读者能从“道”的层面上,深刻理解为何要进行生动教学,以及生动教学法的流程。
第二部分:生动教学之工具篇。此部分分为三个章节,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开、进、关三大关键环节,做了详细说明,并列举了18种教学活动,为教学工作经验不足的同人提供教学工具,可以即学即用,解决教学形式选择与设置的问题。
第三部分:生动教学之能力篇。此部分分为四个章节,是讲师能力的进阶部分,对于不满足于只会使用一些教学工具,更希望掌握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过程设计的讲师,通过活动带领、弹性设计、引导对话以及点评反馈四大核心能力的学习,可以不单单会使用教学工具,还能创新教学活动,并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员进行互动的要点。
以上是本书的内容梗概,本书内容脱胎于我的“生动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是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打磨并整理出来的文字。这套课程为来自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广州地铁集团、华为大学、海尔大学、华润创业、中广核、合肥燃气集团、贝壳网等数十家企业的讲师队伍,以及来自一些高校和事业单位的老师们进行赋能。感谢所有参加我的课程的学员们,书中很多内容都是我在教学课堂上与学员一起互动共创出来的,也感谢几位培训行业资深的专家给本书写了推荐序。
写书与开发工作一样,完结后都会留下些许遗憾。没有完美的作品,只有可以更好的文字,书中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海涵。我更期望以本书作为媒介,与读者朋友们建立良性互动,大家可以通过关注“Tiger老师的课堂”微信公众号给我留言,让我们一起在培训的发展道路上持续奔跑。
开卷有益,祝您阅读愉快!
夏雄武
2021年4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