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自由独高标/文化中国边缘话题》描写了陈寅恪跌宕起伏又充满传奇的一生,从幼年陈寅恪开始,一直到陈寅恪去世,从当时的大环境和陈寅恪个人的行进轨迹,向读者展示了陈寅恪的心历路程。
中国传统文化悠远深沉、丰厚博广,犹如河汉之无极。对历史文献的发掘、梳理、认知与解读,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借以丰富坚实的史料,佐以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倚以现代的思维和理性的眼光,立以历史的观照与文化的反思,将某些文化精神进行溯源与彰显,以启发读者的新审美、新思考和新认知。
何谓“文化中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化中国乃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旨,以传承中国文化为责任,以求提升中国民众的人文素质。而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需要新的努力;传统文化解读与现代意识反思之间的纠葛与交融,需要新的形式。正如陈从周先生在《园林美与昆曲美》中所说的那样: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欣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嘣嚓嚓”,而是十分婉转的节奏。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嘣嚓嚓”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做美学教育才是。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亦如陈从周先生所言之“园林”与“昆曲”,正是以展示中国文化此种意蕴与神韵为己任的。
何谓“边缘”?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术降落民间,走向大众,体现了对大众文化和下层历史的更多观照。由此,“大历史观”下的文化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角度渐显层次,于是,那些不处于主流文化中心的,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或散落在历史典籍里的,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或事,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丰满了历史的血肉。对于这些人或事的阐述与解读,是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透视与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义亦甚为厚重而深远。
何谓“话题”?《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文化解读的别样文本,讲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采用“理含事中,由事见理”的写作风格,由话入题,由题点话,以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述,生发出个人新见和一家之言。这种解说方式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戏说杜撰,亦非凿空立论,正是现如今大多数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呈现出学术与趣味的统一,“虽不能至,固所愿也”。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第五辑仍然共有五种,与我们的大型丛书系列《文化中国》(含《永恒的话题》和《边缘话题》两个子书系)之总体意旨、撰写取向相一致,持续阐发某种含蕴勃动着的深层文化精神,以求穿透漫长岁月织就的重重迷雾,彰显一份恒久的时代意义,立足于现代读者群体的认知意识,期待一些心灵的感应与契合,追寻、持守那纯净的理想主义色彩。
总体言之,本辑命名为“民国文化风范之约略”,则是选取悠悠历史长河中间,一个拥载着极特别极复杂意义的段落来作为展开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其多元多样化的文化现象进行“话题”式的剖析和评述——自晚清、民初以降,径直延伸,以迄于20世纪中叶——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时问概念。“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力度不等地冲击、影响、制约、更改着丛书中五个文化人物的生命轨迹与命运走势。尽管大师已去,种种文化性格随着时移世迁也或成为绝响,只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但是,我们现在反倒更真切明晰地感知到他们那特定时代文化标志的符号意义,以及经由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执守而诠释的人生的根本意义与恒久价值。
若仔细究察,这五位文化人物确是各自从属于不同社会类型,因之彰显出其特定的人文身份象征,异彩纷呈。虽然偶有交集,但交集远逊于差别,而各自拥载独有的命运形态与人生道路。如果大致给予归纳,则苏曼殊、李叔同二人,虽一位曾三次出家为僧,一位或虎跑寺壮岁断食,终生皈依空门,皆同样关系佛缘。但是就其整体生命的心相行踪而言,都依稀贯注了那份浓重的入世践行情怀与终极的精神追索,执念于“众生”。而章太炎却是始终以复兴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从种族到家国、学理而及于思想精神,对其怀有极其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舍我其谁”。所以,无论作为激扬坚决的革命家,抑或终成经典的学问大家,并不被岁月磨洗掉亮色。至于王国维、陈寅恪则应是纯粹的学者,在这里,学术与生命已经坚密有机地汇融成一体。经时间,历空间,他们所创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辉煌将面向世界、走进恒久。王国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学、美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均有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20世纪新学问上起到开创奠基的作用。他是在近代诸多学术领域扭转风气的学术大师,也是具有国际视野、享有国际声誉的顶级教授。他晚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其原因众说纷纭,迄无定说,但他的学术成就与文化气质都为后人所传颂。正如郭沫若所说,“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陈寅恪是一个传奇,被傅斯年称誉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早岁曾以“三无”(无文凭、无著作、无资历)身份跻身于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列,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前,将遗稿托付之。他是“教授的教授”,金针度人,桃李满天下,治学更独出机杼,辩证包容地凿通中西问壁,架构于世界文化和现代学理平面上进行,遂得有一片新绿耀眼。历史会铭记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品格、风骨。
诗云:“鹤鸣于阴,其子和之。”“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洋溢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贯通着对优秀文化传承倡扬的理想追求。它也依然循守这套大型丛书系列的整体体例和价值倾向,即根柢于可征信的确实文献史料,透过新时代意识的现代观照,出之以清便畅朗的“美文”与图文并映互动的外在形式,以求重新解读那些纷杂多元的历史文化话题及文学现象,就相关的人物、事件给出一些理性评说和感性触摸。所以,它因其灵活生动的巨大包容性,强调“可操作性与持续发展之张力”,已经形成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分若干辑陆续推出,以期最终构建起大众文化精品系列群。
乔力 丁少伦
2017年初夏于济南玉函山房
引言 澡雪见精神
第一章 凭栏一片风云气
——山河岁月,波澜人生
第一节 从“读书种子”到四大导师
1.在留日大潮中
2.复旦的“学霸”
3.蒿目时艰多乡愁
4.他乡通读《资本论》
5.“试水”新政权
6.天才成群地来
7.辨伪识真,变废为宝
8.文献主义的浸染
9.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
10.举荐之趣和《与妹书》
11.艰难蜕变
第二节 八干里路云和月
1.撤离北平
2.奔赴长沙
3.转战蒙自
4.昆明讲史
5.牛津梦断
6.投入选战
7.滞留香港
8.难舍桂林
9.爱上成都
10.复归清华
11.艰难抉择
第三节 康乐园的美丽和忧愁
1.南岭温情
2.自由高歌
3.好事多磨
4.书生反击
5.暮年膑足
6.人生绝唱
第二章 遥望长安花雾隔
——书生意气,家国情怀
第一节 在香港沦陷的日子里
1.进退维谷
2.港大任教
3.著书立说
4.香港沦陷
5.无课可上
6.度日如年
7.浩然之气
第二节 对科学院的答复
1.历史所所长的人选
2.请君出山
3.百无一用是书生
4.对科学院的答复
5.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第三节 学人的辉煌
1.一代大家
2.治史成就
3.新考据学成就
4.区域文化成就
5.宗教学成就
6.语言学成就
7.教育成就
8.诗歌成就
第三章 种花留与后来人
——薪火相传,润物无声
第一节 从清华到中大
1.执教清华
2.执教联大
3.执教西大
4.执教燕大
5.执教中大
第二节 教授的教授
1.何谓“教授的教授”
2.吴宓教授之教授
3.冯友兰教授之教授
4.季羡林教授之教授
第三节 可以托付生命的弟子
1.蒋天枢
2.刘节
3.王永兴
4.许世瑛
5.陈守实
6.翁同文
7.汪筏
8.金应熙
9.周一良
第四章 患难朋友犹梦存
——高山流水,灵犀相通
第一节 王国维:风义平生师友间
1.王国维之死
2.忘年交
3.永恒的纪念碑
第二节 吴宓:双星银汉映秋华
1.双星初识
2.双星再聚
3.昆明避难
4.再聚成都
5.生命会晤
6.肝胆相照
第三节 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1.两代姻亲
2.四年同学
3.慧眼识珠
第四节 四女史:红巾翠袖谁揩泪
1.知音冼玉清
2.知心黄萱
3.知交高守真
4.贤内助唐篑
结语 声远听风铃
附录一 陈寅恪与敦煌学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