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在大学开了一门校公选课,课程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选课的学生很多,基本上都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常有学生问我,学习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用?关于有用无用的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他打了一个比方:你走路,什么是有用的?自然是你脚下的那块土地。但如果把周围所有的土地都挖成万丈深渊,只留下一串脚印那么大的有用的土地,你还敢走吗?所以,有时候,一些看似无用的,实际上可能有着大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看来,首先是无用的学习了传统文化并不能立即升官发财,其次它又有大用因为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底色,它根植于世世代代的生活,直到现在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审美以及行为方式。可以说,传统文化带有普遍的社会认可性,每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实际都会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我们又总是身处其中,日用而不知。本书的写作目的,即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培养日常审美,领略传统文化的意味和趣味。
本书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的书。什么是博物学呢?中国自古就有博物志传统。我们读先秦时期的著作《诗经》《尚书·禹贡》《山海经》等,会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动植物以及地理物产等知识,它们可以看作是博物学著作的先声。《诗经》到了孔子的时代,其博物的性质更是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孔子教导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然不是专门的识物著作,但孔子说其有助于多识,这样的推崇与指导,就为后世博物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方向。
早期对《诗经》名物解释多的就是战国时期的《尔雅》。也正是从《尔雅》开始,后世就不断出现解释《诗经》名物尤其是其中的动植物的著作,如西晋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其影响就极为深远。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搜罗与解释在后世竟成为一门学问,宋代宋祁《益部方物略记》、罗愿《尔雅翼》、郑樵《昆虫草木略》,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等都是该类著作。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是部以博物为名的专门著作,开启了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著作体式,其内容不仅包含自然,还加入了人文。这部书影响很大,后世出现了诸多对《博物志》的补充之作,如宋代有李石《续博物志》,明代有董斯张《广博物志》、游潜《博物志补》、黄道周《博物典汇》,清代有徐寿基《续广博物志》,等等。
有一些著作,虽然没有用博物的名字,但其体例几与《博物志》相同,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明代谢肇淛《五杂组》,等等。这些也都是以博物为目的的著作,其内容也是天文地理、奇花异草、艺术技艺、神人传说、珍宝名物等无所不包。还有一些著作,虽不是博物体例,但其内容往往与传统博物范围相交融,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等等。
中西方都有博物学。西方的博物学往往包含动植物、矿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国的博物学,除了自然界的事物,还有人造物及神话传说。二者的不同,就是中国的博物学可以收录怪力乱神。
本书延续的正是古代博物观念传统,以博学多识为目的。
本书还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中的符号的书。什么是符号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 · 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是)一种可以通过某种不言而喻的或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去标示某种与它不同的另外的事物的事物。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了,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一个符号的生成与发展,其背后必然有着强大及复杂的文化支撑,而一旦文化经过漫长的积淀形成了符号,它的寓意就会有长期性及稳定性。读懂了符号,才能理解符号所承载的文化。
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涉及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写这些并不是为了宣传封建迷信,恰恰相反,通过揭示这些符号的生成过程,正可以破解那些所谓的神秘,从而探究古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逻辑。相对于爱好者与信仰者来说,我们就比较讨厌了。这好比看戏,爱好者与信仰者往往是台下的观众,其情感已经融入到了台上的人物当中,与人物共悲喜,而我们则总是站在后台,等着演员卸了妆,探究人物面具以及行头背后的真实。
本书追求的这种真实,其实秉承的正是传统博物志的考辨精神。
本书的写作思路,不是将各种符号进行简单的罗列,以及粗浅的介绍,而是追本溯源,探究这些符号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以及其在流传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举例来说,很多符号形成或演变的过程都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错讹与错位。
错讹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意识的错讹,逐渐积非成是。如八仙中的张果老,传世文献中有张果老先生一句,古代无标点,断句无定式,后来就逐渐以讹传讹,张果,老先生变成了张果老,先生;八仙中的汉钟离也是因为断句而产生了误会,他本叫钟离权,大约是唐五代时期的人物,《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文献中都记载了他的事迹,《宣和年谱》说他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人们断句的时候常常把汉与后面的钟离连起来,于是就有了汉钟离的名字,并且因为这个汉字,人们又将其附会为了东汉时期的人物;刘海蟾,因为其名字里有个蟾字,人们就编出了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刘海蟾的名字也就变成了刘海;钟馗,古书上说,齐地的方言常把大木棒,即椎(chuí)叫作终葵,这个大木棒可以用来驱赶鬼怪,后来就以讹传讹而有了一个叫钟馗的驱鬼的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官员被人们奉为福神,他叫杨成,是道州刺史,实际上应该是唐朝道州刺史阳城,《新唐书·阳城传》有记载。
除了无意识而积非成是的错讹,有些错讹还是人们有意识生成的。如一些因为避讳而改的名字,观世音菩萨因为避讳李世民的名字而变成了观音菩萨。又如,以动植物作为吉祥元素,吉祥寓意的形成多是依靠联想思维而故意形成错讹效果。鹿谐音禄,所以人们画一头鹿,就表示可求得福禄。
错位也可以说是错讹的一种,是更高级的错讹,是指一些符号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等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老子本是先秦道家的创始人,后来变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再后来又有了一气化三清之说,说他一个人又变成了三个人;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属于不同的神话体系,本没有任何关系,后来发生错位,常被看作是一对夫妻;早期的弥勒佛并不是大肚子,大肚子的造型据说是依据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人们喜欢这一形象,就逐渐固定下来,从而有了大肚弥勒佛。
除了思维与审美模式,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导致错位的发生。如扫墓在唐代规定是寒食节的习俗,但寒食节是禁火的,唐宋又流行扫墓要烧纸钱,于是为了避免冲突,扫墓的习俗就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符号。《西游记》第八十回金鼻白毛老鼠精变成一个女子,骗唐僧说自己在荒郊野外的原因是清明和家人来扫墓,遇到了强盗,这正是对清明节扫墓习俗符号的应用。
可以说,每一个文化现象都是一个具体的符号,符号传达某种意义。符号生成是一种大众性的约定俗成,但其并不是静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意义不能满足社会意义的时候,它就要发生变化,这就是错位产生的土壤。而一旦新的符号生成,就会有一定的长期性与稳定性。
本书不仅要考辨符号的生成与演变,还要探究符号的寓意与应用。
以古典小说为例,文史互证,我们会发现,小说中有着很多对符号的应用,读懂了这些符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龙。龙是帝王的象征,是祥瑞符号,所以《三国演义》中,第九回写董卓想要当皇帝,就说自己梦到了龙。后来孙权想要称帝的时候,大臣张昭说近闻武昌东山,凤凰来仪;大江之中,黄龙屡现。于是孙权就登了基,改年号为黄龙元年。魏国也说自己发现了龙,却说魏国因旧岁有青龙自摩坡井内而出,于是改年号为青龙元年。
如凤凰。凤凰是众鸟之王的象征,了解了凤凰的这一符号寓意,我们就好理解为何在《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写孙悟空大战牛魔王,二人变化为禽类斗法,孙悟空后变成凤凰,牛魔王也就无可奈何了。
如真武大帝。《西游记》中在收服猪八戒的时候,孙悟空变成高小姐,对猪刚鬣说自己父亲请了法师来拿他,还被认为是妖的猪刚鬣说就是请下来九天荡魔祖师,即真武大帝,他也不怕。为什么猪刚鬣别的神仙都不提,专门说真武大帝呢?这是因为真武大帝的主要职责就是降妖除魔,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是共识性的普遍信仰。真武大帝就是降妖除魔的符号。
如天王。《水浒传》中说林冲发配到了沧州牢城营之后,工作是打扫天王堂。武松发配到孟州牢城营之后,也见有一天王堂。这是因为天王堂在唐宋时期,是军营、劳所的地标性符号。人们常常在军营、劳所建天王堂,供奉四大天王中的毗沙门,即北方多闻天王,将其作为守护神。
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其寓意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作用:彰显地位与权力、生存与繁衍、纳福求吉、辟邪禳灾等。本书所涉及的符号应用,不仅有我们日常所见的器物与习俗,种种怪力乱神,还包罗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中大家习焉不察的符号,可以说本书实际又包含着四大名著中的符号这样一个线索。
本书篇目多以一个主要问题的形式出现,开篇根据行文逻辑,分列一些小问题,大小相符,尽量涵盖整体印象,又解决一些常见疑问。每一个符号几乎都可以算作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代表,从选题到找材料,再到梳理思路,力求做到逻辑清晰,知识准确,通俗易懂,打通学术与大众的壁垒。书中穿插近300幅相关图片,帮助读者在生动的图像中理解传统文化。
总之,通过盘点历史与传统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及其视觉形象载体,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对抗现代,而是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读完此书,你会发现,文学名著中提到的、精品古装影视剧中出现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建筑、服饰、器物、习俗,等等,都会变得很有意思。原来去名胜古迹旅游,去公园、去博物馆观光可能都是走马观花,看不懂,想不明白,不注重细节,不知所云,读罢此书,你可能会发现,原来处处都饶有意味,而这,就足够了。
推荐序
从天文到人文
李山
文化犹如空气,充满生活的天地,滋养着人们的生命,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古老的《周易》中有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还有一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文化就充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时常是:它知道你,你却不认识它。这就说到本书的意图:帮助人们认知身边无处不在的文化。
本书从天文说到人文,从天地人神鬼说到蠃鳞毛羽昆,从古说到今。内容非常庞杂,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很多符号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人们又往往对其一知半解。
大家都知道道教一般把太上老君奉为始祖,而太上老君又被认为是老子,老子不是一个历史人物吗,他是如何成为太上老君的呢?关羽本是一位历史人物,但我们常见道观或寺庙中供奉着关羽像,关羽是如何由人变成神的呢,为何儒释道都推崇关羽呢?行云布雨的龙王是随着佛教出现的一种信仰,你知道中国龙与龙王的区别吗?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在正规的道教典籍中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他们是什么时候被人们视为一对夫妻的呢?在古代,北斗是如何导航的,古人是如何根据天象进行四方定位的,古人如何夜观天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的眼睛为何那么大,大型青铜神树上的鸟是太阳的背负者?三星堆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本书涉及儒释道以及第四空间民俗信仰,无所不包,然博而不杂,在编排与分类上力求系统:儒释道的人物造型符号包含着各自的文化发展史,动植物的吉祥元素符号既有士大夫文化,又有民间文化,传统岁时节日与传统神秘图式也都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等等。
除了内容体系化,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像丰富。读图时代,图像的应用更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全书近三百幅图像,可以说,每一幅图像也是一个符号,其背后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些图像不符合画中历史人物的朝代,却符合图像产生时代的特征。比如孔子像,校园里常见的叉手礼的孔子像实际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汉画像中都还没有这种礼仪,更别说孔子的时代了。还有常见的露着大板牙的孔子像,这背后实际是圣人异象思想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图像纠正了一些误读。比如龙生九子中的霸下,也就是常见的驮着石碑的乌龟,明朝流行说法说它是龙的儿子,于是它的造型就越来越像龙,成了龙头龟身,而从留存的古画来看,宋以前它就是乌龟的造型。
书中所涉及的符号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人们往往对其背后的文化支撑不甚了解。为了解开这些符号的密码,作者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探究。日常见到,书中读到,一旦解开某个符号的密码,当你再遇到,相信定会为其文化底蕴所折服,同时极大地拓展自己的审美空间。
符号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符号里的中国,就是可以通过符号来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形成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的,只要你接受了中华文化,就融入了中华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断绝,无论谁来了,都会为其折服,成为我们的一份子。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凝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诸多符号。了解了这些符号,也就了解了古人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以及传统文化对今日之影响。
总之,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远。读罢本书,你就可以略知古今,并随时随地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了。相信这可以让你的日常充满趣味。禅宗说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这本书讲的是传统文化,但落脚点是解说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符号和现象。不脱离生活,方有趣味;不人云亦云,方有深度。这正是本书的追求,是否达到此等地步,有待于大家批评指正。
后记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耗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样一部小书的写作。古人说:三年通一艺。如果把传统的博物学也看作一艺的话,这三年确实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写作过程中,迷茫过,挣扎过,因为它确实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除了写作本书,还要上课,更要做研究,写专业论文。究竟是专,还是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论语》中,孔子也曾讲过专与博的问题: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党人说孔子这么博学,却不能以专精成一家之名。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拿射、御打比方:射箭往往是瞄准一个点,代表着专精;驾马车则要到处跑,代表着博学。孔子在专与博之间说吾执御矣,终选择了博。和孔子一样,博闻多识是古代学者的一个重要追求,更有学者以格物致知为毕生之理念。正是受这种精神的感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喜好,我终完成了这样一部小书。
从完稿到成书又是一段精细的旅程。大体完稿后,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来完善。编辑建议我增补数文及相关知识点,如鸿蒙雷神火神悟空天宫三星堆等篇的补入。此外,从目录的编排、篇名的打磨、图片的取舍、图注的撰写到版式的调整,编辑和我来回死磕,直到都满意了为止。当我拿到校样时,看到文字与图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禁不住感叹:这哪里是一本书,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那一刻,我就像庖丁解牛里的庖丁一样,完成解牛的工作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五年时间,我和编辑及中华书局上海公司的领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修正一块宝玉一样对其精雕细琢,付出了不少心血。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内容的丰富性,前前后后参考了大量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搜集了大量图片与实物等材料,涉及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如果能为学界贡献一份力量,将一些学术小问题推进一步,那将是我的荣幸。当然,本书主要还是一部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质的传统文化读物。
本书选取了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精粹的、现代人习焉不察的符号,目的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喜欢上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能为和我一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份了解身边传统文化的指南。
后,我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李山老师的指导,他的博学多识激励我不断向学。感谢本书责编中华书局上海公司吴艳红女士的指教,从目录的编排、材料的甄别到图书的呈现方式,她都做了大量细致而认真的工作,在此向她表达敬意和谢忱。同时,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