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学习 培养核心素养:问题驱动下的STEM微主题课程的实践探索》分为两大部分:课程理论篇和实践探索篇。课程理论篇介绍了STEM微主题课程理念和理论基础,在总结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我园课程理念“让孩子像孩子一样成长”,探索幼儿园STEM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的理念、方式和策略,进行问题驱动下的STEM微主题课程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系统思考。STEM微主题课程使得幼儿好奇好问的天性,自由生长、深度开花,使得教育实践探索更儿童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让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而然、无限可能!实践探索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能力水平,研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探究兴趣的、问题驱动下的STEM微主题课程,经过教学案例研究、课程故事分享、课例展示等形式,开发了STEM微主题课程架构和STEM微主题课程内容,从而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问题驱动下的STEM微主题课程是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微小问题、微小议题为切入点,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在跨学科整合中,注重培养幼儿的“4C”核心素养,即批判性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通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经历,给予幼儿“一生行走的力量”,奠定适应未来生活的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这是厦门市科技幼儿园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自省与领悟,逐渐凝结与沉淀的思想精髓。
我园结合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及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解和认识真实问题驱动的价值,探索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STEM园本化的课程实施路径。本书是我园承担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问题驱动下的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该课题结合我园科技教育特色,进行STEM本土化和实践性的研究,形成对STEM教育较为系统和具体化的认识,有利于补充与丰富幼儿园原有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方式,注重跨学科领域整合。本研究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幼儿园课程改革及我园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课程理论篇和实践探索篇。课程理论篇介绍了STEM微主题课程理念和理论基础,在总结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我园课程理念“让孩子像孩子一样成长”,探索幼儿园STEM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的理念、方式和策略,进行问题驱动下的STEM微主题课程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系统思考。STEM微主题课程使得幼儿好奇好问的天性,自由生长、深度开花,使得教育实践探索更儿童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让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而然、无限可能!实践探索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能力水平,研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探究兴趣的、问题驱动下的STEM微主题课程,经过教学案例研究、课程故事分享、课例展示等形式,开发了STEM微主题课程架构和STEM微主题课程内容,从而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本书均由本园教师参与编写:由丁翎、陈秀丽担任主编,庄菊兰、陈育芬、余喜兰、陈静担任副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其他参与编写的老师还有蔡燕燕、蔡逸娴、陈娴、邓海燕、顾薇薇、柯远波、梁敏、林碧琦、刘青、苏云晖、汤舒珊、吴剑玲、周碧霞。
愿本书能为从事STEM教育的一线教师、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也愿科技幼儿园的STEM微主题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使孩子们回归天性,自由生长。家校合力,让孩子像孩子一样成长!
课程理论篇
第一章 STEM微主题的课程理念
第一节 课程理念的教育意蕴
第二节 课程理念的践行思路
第二章 课程理念的根基
第一节 我们眼中的儿童
第二节 我们眼中的教师
第三节 我们眼中的教育
第四节 我们眼中的STEM微主题课程
第三章 STEM微主题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背景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定义与解读
第三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特点
第四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组织与开展的原则
第五节 sTEM微主题课程应避免走入误区
实践探索篇
第四章 STEM微主题课程的架构
第一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目标
第二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内容
第三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实施
第四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组织策略
第五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评价
第五章 STEM微主题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STEM微主题课程内容的来源
第二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审议
第三节 STEM微主题课程的调整
第四节 STEM微主题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第六章 STEM微主题课程的鹰架
第一节 回归幼儿立场的环境创设
第二节 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
第三节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第七章 STEM微主题课程中的深度学习
第一节 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第二节 深度学习,“深”在哪里
第三节 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
第四节 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
第八章 记录STEM微主题课程的轨迹
第一节 “经验墙”: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第二节 “经验墙”:幼儿思维轨迹的“印记”
第三节 有归属、有故事、有足迹的经验墙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