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张伯苓的体育思想和实践
一、张伯苓的体育教育理念
张伯苓,原名寿春,字伯苓,生于天津,是中代教育家。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重视体育教育,他是1909年第一届华北运动会和年远东运动会的发起人之一,并长期担任这两个运动会的总裁判,1922年担任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会长,1924.年担任中华全国体育会名誉会长,1932年被国民政府聘为体育运动筹备委员会名委员之首。张伯苓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用毕生的精力,在努行“教育救国”实践的同时,也为中代体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伯苓1876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塾师家庭,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889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立志通过学代军事技术,达到报效国家、富国强兵的目的。在水师学堂的学伯苓日后体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北洋水师学堂的教是外国人和留学生,总教英国归国的留学生严复。严复接触过西代科学技术,在办学过程中主张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向学生传代科学技术知识。张伯苓在学受到了较为正规的新式教育, !接触到了比较系统代科学文化知识,对严复的 ’张较为赞同,这是张伯苓体育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促使张伯苓立志投身教育的直接原因是l 898年他经历的清政府向英国交割威海卫事件。张伯苓 。回忆道:“二十几年前,我在北洋水师学校,亲见旅顺、大连为日本割去,青岛为德人夺去。当我到刘公岛的时候,我看见两个人,一个是英国兵,一个是中国兵。那英兵身体魁梧,穿戴的很庄严,面上露着轻看中国人的样儿;但是吾们中国兵则大不然,他穿的衣服还不是现在的灰色军衣,乃是一件很破的衣服,胸前有一个‘勇’字,面色憔悴,两肩高耸。这两个兵若是一比较,实有天地的分别。我当时觉得羞耻和痛心,所以我自受这次极大的激刺,直到现在,还在我脑海里面很清楚的。”W由此,张伯苓认识到,借学来完成救国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默察中国之国土、天产,无一不及外人”,但是“并非要编练陆军、海军同外国相周旋,我以为改造国民的方法只有人的。所以,发志办教育”。㈤张伯苓所立志要办的教育,并非腐朽的封建教育,而是崭新代教育。张伯苓认为,造成中代落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弱”:“重文轻武,鄙视劳动。鸦片之毒流行,早婚之害未除。因之体魄衰弱,志气消沉。”因此,他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⑨在南开系列学校办学过程中,学校体育一直是张伯苓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的学校体育思想。
(一)德智体三育,不可偏废
张伯苓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者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他指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我觉得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当校长。”㈤张伯苓认为,当时中国人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国民体魄衰弱,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落,服务年龄短促”,而“原因固属多端,要以国人不重体育为其主要原因”,“德智体三育之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然中国之官立学校,仍对体育漠视”。对此,张伯苓大声疾呼:“诸位,试想体育不好,如何能体格?如何能有好的体格?无好的体格,何以能做事?”@他认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已,尤要在造人格,三育而不偏废。”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学校重视学校体育,“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及健全之精神。故对于体育设备,运动场地,力求完善;体育组织,运动比赛,力求普遍”。其目的是“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发达,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