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需要思想的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既需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特色和法律传统,也需要借鉴国外的法治理念和经验。本书带领读者精读西方原典、走进各思想大家的思辨空间,在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拉德布鲁赫、富勒、韦伯等19位现代法学家法治理论的基础上,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经典问题及法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娓娓道来,一一呈现。
本书通过观察西方法治理论之于现代社会法治实践问题的回应,主要探讨了如下若干命题:
↗法律的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问题
↗法律的形式理性与实质正义问题
↗现代法治与民族传统问题
↗法治限度问题
……
希望通过本书导引式的解读,帮助读者对以上问题产生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对于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建设,对于从事具体司法实务工作的法律人,产生有意义的启迪和帮助。
陈皓,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后,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法律思想史。在《法制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司法部、北京市社科等课题项目;已出版个人著作《卡多佐:司法传统的革新》《侵权法的矫正正义论》《保险与侵权法:参与限度的研究》等。
目录
拉德布鲁赫:法对人的关心
韦伯:法治的“理想型”
哈特:为“法律就是法律”的辩护
富勒:程序之治与交往理性
德沃金:法律的最佳论证
拉兹:权利的“依系”与“独立”
戴雪:英国现代法治的自我生成
马里旦:权力悖论与感性法治
霍姆斯:司法说理的根据在于对法律的认知
卢埃林:规则之治的怀疑与确信
菲尼斯:正义之治的客观叙事
施塔姆勒:正义法对形式法的矫正
哈耶克:法治与自由
埃利希:法律强制与活法之治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涂尔干:社会规范的神圣性本源
福柯:权力与自由
弗兰克:司法审判中的人格因素
昂格尔:预言法治的未来
附文:法律正义的古典与现代
后记: 我奶奶和一枚纪念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