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星象村古民居壁画》通过对中国太极星象村俞源的50多幅古民居壁画进行进行系统研究,介绍了俞源村及其姓氏来源,俞源村古民居,壁画的空间布局、样式、特点及不同题材壁画释义等方面内容;从生活美学、壁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将艺术作品与地方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
壁画是依附于人与建筑空间的一种最古老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对寺观、墓室、石窟等宗教壁画艺术的研究非常多,而对“人”居住的生活空间关注极少,对地位不高的民间手艺人所绘制的民居壁画作品的关心更是不多。今天,我们课题组成员对蕴含浓郁乡土气息和人文内涵的古民居壁画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将“人”与“作品”、“风俗”与“艺术”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与您一起走进人民,去品读老百姓内心的精神家园。
两年来,笔者与科研组专业同仁们不辞辛苦,实地走访了浙中、浙西南一带金华、丽水、衢州、台州、温州等地的乡村近一百七十余幢古民居,收集了八千余幅具有科研价值的古代民居壁画图片及部分影像、文字资料。每到一处,我们都尽量找到屋主或地方文化研究者与他们沟通交流。在调研的山区的古民居壁画遗存较多也相对完整,杭州、温州区域的古民居壁画遗存很少,像浙中武义县俞源村这样保存完整、体量如此大的古民居壁画村落在全国更是不多见!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俞源民居壁画艺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民居壁画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使我们看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我们通过对中国太极星象村俞源的50多幅古民居壁画进行走访摄影、摄像、访谈记录、图片分类、设计、逐图解读及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等方式进行系统研究,介绍了俞源村及其姓氏来源,俞源村古民居,壁画的空间布局、样式、特点及不同题材壁画释义等方面内容;从生活美学、壁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将艺术作品与地方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与地方百姓文化相联系深入分析、解读壁画艺术,有助于了解图像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联,也为浙江壁画艺术研究拓展了空间;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民居艺术文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对乡村文化的振兴和民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后续研究的方向和信心。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古民居壁画遗存的现状及其保护的迫切性。现在,我们把俞源村古民居壁画的真实面貌展现给大家。本书在图片处理上避免内容、表现形式重复或相近,尽量保留原貌的原则下,精心选取辨识度高、边饰丰富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图片,但由于建筑空间位置如檐下、门框、窗楣距离太近,以及烟熏、春联张贴的影响,致使图片裁切困难,不够整体,因此我们对图片外形进行了设计,希望此书能被观者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阅读,没有太多的难度和负担,也由此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旨在呼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以引起更多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关注。古民居壁画多散落在偏远地域,绝大多数是民间无名画工所作,姓名无可查询,两年来我们以最快速度抢救、记录了这些民间无名画工们的心血遗迹,为民间壁画艺术及文化遗产保护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此,只愿实现“无名画工如兰菊,人间踪迹不可弃”!
吴剑梅,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一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油画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绘画创作及理论研究。油画创作“畲乡风情系列”“花卉系列”等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各级画。主持及参与省课题“浙派古民居壁画调查研究”“中国太极星象村古民居壁画研究”“浙西南民间信仰中的**巫画研究”等九项,出版专著《浙西南吉民居》。
鲍仕才,浙江省武义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地域文化和文博理论研究。发表《论博物馆个性化定位和实践探索》等论文二十余篇,负责并参与“中国太极星象村古民居壁画研究”“浙派古民居壁画调查研究”等省市级课题四项,出版《宣平地方文化丛书》(民间故事卷)、《延福寺志》。
序
一、俞源中国太极星象村史说
1.俞源村来源
2.太极星象村起源
二、俞源古民居与壁画概况
1.俞源古民居
2.俞源古民居壁画
三、俞源古民居壁画的空间布局
马头墙
门头
窗楣
天井院落
俞氏宗祠内墙
天顶藻井
四、俞源古民居壁画样式
仿木梁架式
联组式
卷轴式
浮雕壁画连续式
五、俞源古民居壁画释义
1.吉祥意蕴
2.太极乾坤
2.1 自然之美
2.2 隐逸之境
3.梨园传情
4.耕读传家
六、关于古民居壁画保护与人文传承的浅思
附录1 俞源古民居壁画手绘平面分布图
附录2 俞源古民居经典壁画调查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