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头河的春天》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集,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其每篇散文都是真实的经历,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他从真实的基础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眼前身边场景升华为家国事业的理想追求,从地域现象提高到时代精神,从个人工作转化为组织行为,从细微处升华为大境界,做到了见微知著,形散而神不散。这是一部反映农村基层文化干部成长历程的作品,非常有现实意义。
该书收录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师大马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伯苓的53篇散文,全书分为“亲情友情”“乡容相貌”“使命担当”“名人访谈”“小说首发””“抗击疫情”6个部分,每篇文章都源自作者长期在宝坻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既有对亲人故土家国的深沉热爱,也有在宝坻履职尽责时的深刻感悟,还有采访姜昆、刘兰芳、白燕升等文化名人的真实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家住宝坻百货大楼附近,作者也从不同侧面记录了身边的“逆行者”,展现了抗疫必胜的坚定决心。
美丽乡村的构图
——读张伯苓散文集
李治邦
张伯苓很幸运,他生
长具有散文传承很有根基
的天津宝坻区,一个蕴藏
着丰厚文化传承的风水宝
地。阅读了他的这部《窝
头河的春天》散文集,就
是一种享受,53篇文章就
是一片他耕耘的土地,散
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
且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
构图。他的散文语言很美
,三言两语就能创造出一
个个耐人寻味的意境。再
有,就是张伯苓能在景致
里写出一种朴实无华,比
如他的《蛙声》《蝉声》
《雨声》《芦花》《柳蒿
芽的味道》《窝头河的春
天》等,都能折射出许多
人生的道理,以及丰厚的
情感世界。现在人们阅读
散文的视野宽了,就开始
喜欢梁实秋和周作人的散
文,他们是说人怎么活着
,主要的感觉就是真实。
张伯苓的散文恰当地传承
了这点真实和朴素,用的
就是一种直抒胸臆的文体
。说起来,散文绝对不同
于小说,没有那么多的虚
构,也没那么情节化和故
事性;也不同于诗歌,没
有那么夸张和讲究韵律,
没有纵横上下对社会的呼
唤。那么阅读完了张伯苓
这部散文集《窝头河的春
天》,就比较充分表现了
他对乡村,对亲人,对自
己的朋友、对他接触过的
生活,有一种浓厚的情感
,显得那么对生活和人生
的热爱。阅读后,我们仿
佛看到了张伯苓在伏案真
实地记录自己的一种心境
,讲述他真实的感受。
喜欢散文的作者都是
有情调的人,张伯苓就是
一个典型的这类人物。他
写散文,写的都是那么美
好的事物,写的都是抒发
美好的心境。在《怀念母
亲》和《灯窑儿》里能看
出他积攒着自己对生活对
时光的热爱和钟情。对生
活,对游历,对各种事物
,对交往的朋友和各位艺
术家们,张伯苓是有选择
的。他知道怎么寻找散文
的支撑点,他懂得在浩瀚
的散文艺术海洋里,什么
是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
。比如《知青姑娘》《姜
昆让我感动》《马季弟子
回故乡》《相识刘兰芳》
《祥瑞组合六十年》《笑
林广播电台》和《我的老
师,我的贵人》等,都能
感觉他的散文写出了一种
小说的里的人物,就会觉
得他笔下的人物都活动起
来,那么有个性和品质。
所以在翻阅张伯苓这部散
文集子时,你会感觉到清
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似乎
能重新看到张伯苓走过去
的经历画卷,能听到他用
散文唱出来的动人歌声,
甚至还有潮白河水的潺潺
作响。这部散文集子也是
张伯苓这几年勤奋耕耘的
结果,但凡他要是退缩下
来,就看不到这丰厚的散
文画卷。其实,他完全可
以放弃什么。他曾经是一
个在工作上很忙碌的人,
忙碌的工作可能把他的诗
情画意会边缘化。也会使
得他的文字安静不下来,
甚至导致笔下的文字工作
化。但他没有,他是自己
激励自己,自己给自己扬
鞭。再仔细着他的作品,
能看出张伯苓鲜明的艺术
个性。他是个不拘泥形式
的人,随意性很强,可以
看到在这部集子里涉猎领
域的很多。我主张散文就
是不要粉饰自己的生活。
散文于作者的生活是如出
一辙。张伯苓就没有去粉
饰生活,在掩盖自己内心
的犀利观点,没有戴着假
面具去无病呻吟,如他的
《退休感言》等。我读他
的散文,能感觉他的真诚
,他的直抒胸臆,而不是
我讨厌的玩命儿作虚伪状
。
张伯苓能够出版这部
散文集,对一个业余作者
来说实属不易。这需要他
的毅力,需要他的勤奋,
需要凭借着对文学的一种
良心。有人说,散文就是
闲着没事的时候用笔去消
遣,我很讨厌这种论调,
创作散文必须是严肃,你
不能篡改你的真实,而故
意去迎合什么或者发泄什
么。散文若是欺骗了读者
,就是你的人格在欺骗读
者。我喜欢张伯苓的散文
,正是他没有欺骗读者,
他是用自己的人格在感染
读者。在他的散文作品中
总是在强调情怀,比如《
一位人民教师的书法情怀
》《我的书房》《古村大
院》等,看出张伯苓的一
种文学大局观,即便是一
个普通的细节,比如《母
亲的打卤面》和《老姨家
的红枣树》等,都显得不
普通,都渗透着对亲人对
家乡的血肉之情。张伯苓
是一个不忘初心的作家,
过去经历生活的没有挥之
即去,而是久藏于心。这
点在他的《乡土小说写初
心》里就能看到,体味出
让他不能忘怀的初衷。我
常看到一些作家的散文在
夸张什么,或者像小说一
样在编撰什么,或者利用
散文在抬高什么身价,这
都是令人作呕的。阅读张
伯苓的散文就是感觉他没
有半点儿的虚构,特别是
那种所谓内心的虚构。从
字里行间里能看出张伯苓
的个性,看出他对人生的
感悟,看出他对社会的贴
近。他把观看到的原生态
社会揉进自己的个性思考
,使得社会和生活在他的
笔下有了更深次的境界,
所以我一直以为,写散文
的人一定是思想上善于思
考的人,这点张伯苓做到
了。
我觉得张伯苓是个写
散文的料儿,他的博学,
他的灵性,他的渴望,他
对接触人的文学把握,都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散
文是一本奢侈的教科书,
它总要给人以启迪。散文
不是那么好写的,张伯苓
可能是太喜欢散文了,所
以能想象出来他写散文的
时候,总想着该洗洗手静
静心,在自
张伯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天津市宝坻区原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曾任天津市宝坻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宝坻区广播电视局局长等职务,2007年1月到区政协工作。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有三百余篇消息、评论、调查、专访、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等作品发表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台、《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省市和中央重要媒体上,并多次获奖,被授予《天津日报》终身荣誉通讯员称号,散文《母亲》《我眼中的白燕升》等获孙犁文学奖,近年来,先后有《张伯苓新闻通讯集》《马季生前与身后》、诗文选《潮河新曲》、短篇小说集《摆渡》等五部著作出版。
亲情友情
怀念母亲
老姨家的红枣树
母亲的打卤面
灯窖儿
第一次坐火车
四十五年又相聚
有了“孙辈”的快乐
退休感言
乡容乡貌
窝头河的春天
又见“白头鹎”
柳蔫芽的味道
乡村路上满春意
芦花
蛙声
雨声
蝉声
天池石缘
吉村大院
宝坻知县洪肇林
使命担当
温总理的批示
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政协文史这八年
出席柏林国际电影节
揭睥儿
推动相声艺术之旅
笑在乡村
相声办公室
栽是本报通讯员
我的老师,我的贵人
走上大学讲台
黄骅联盟
名人访谈
知青姑娘
新闻大家邵华泽
相识刘兰芳
姜昆让我感动
多才多艺是赵炎
祥瑞组合卉十年
第九小分队
笑林广播电台
我眼中的白燕升
怀念浩然
马季弟子回乡记
这些评剧名家们
小说首发
乡土小说写初心
《羊爷逮鱼记》相摄始末
我的书房
一位人民教师的书法情怀
新闻情缘翰墨香
抗击疫情
艺起战“疫”网络会议
央广播散文
宝坻百货大楼,请听我说/28l
宅小家,看国家
科技城里说相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