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清华大学建筑 规划 景观设计教学丛书)
定 价:¥88
中 教 价:¥59.84 (6.80折)
库 存 数: 0
丛 书 名:清华大学建筑 规划 景观设计教学丛书
《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是在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17年、2018年“小城镇规划设计课”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的系统化研究而成的。这两年的设计课对象都是建制镇,一个在雄安新区上游,是华北大平原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一个位于北京京郊浅山区,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是首都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一个独特样本。从国家城镇行政层级来看,建制镇的规划设计尤其特殊,有城市的属性也有乡村的属性。《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清华大学建筑 规划 景观设计教学丛书)》以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的教育为视角,一方面可以为建制镇层面的规划国家转向提供一个“鲜活”记录,如传统总体规划语境下的规划研究与规划关注,又如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规划研究与规划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功能疏解、生态文明理念、文化遗产活化、城乡协调发展等特殊时空背景的畿辅地区小城镇转型发展进行展现。一定意义上,无论从规划还是从发展角度,建制镇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清华大学建筑 规划 景观设计教学丛书)》适用于城市规划等专业高年级学生,可提高其对中国小城镇属性和变化的理解能力、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能力、对空间设计表达的多学科理性分析与综合能力。
本书以清华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小城镇规划设计课教学成果为基础进行总结提炼,选取课程的两个点,一个在雄安新区的上游,一个在北京的房山区,这两个建制镇的选择具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背景意义。本书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可阅读性较强,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园林学等本科生;以及全国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研究的从业者阅读参考。本书书稿中图片较多,部分章节有公式,文字较为简练,建议加工编辑注意整理好图片、公式和文字的关系。
本作品集是清华大学本科生四年级“小城镇规划设计课”2017年、2018年课程基础上统筹整合而成。这两年的设计对象都是建制镇,而且都是京津冀协同背景下,选址在关键区的小城镇样本,一个是畿辅地区、雄安上游的传统产业集群小城镇,一个是京郊地区浅山区、山水相间、文化荟萃的世界文化小镇。 中国的小城镇规划处于一个快速的变革时期,传统基于总体规划的范畴开始转向基于“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规划的范畴。规划不仅仅关注生活和非农生产的建成环境,而且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等非建设空间,或者具体来说,生态空间、农田空间的保护和利用。 《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反映的是这种变革之际的小城镇规划。“体国经野”一词出自《周礼·天官》。其经典的解释是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后泛指治理国家。在这里,一方面,体国经野作为治理国家的广义涵义,在小城镇规划里,贯彻“小城镇、大问题”的不变要义,将规划深刻地理解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另一方面,从狭义规划的角度,体国经野概括了“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建成环境(国)”诗意栖居的营造和促进,以及“山水林田湖草(野)”的保护和空间秩序提升。 课程教学组织和题目选择 始于2009年,清华已连续开展了10年的研究生课程“专题设计一:空间规划”并出版了《空间规划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空间规划Ⅱ》(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等作品集专著,2013年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招生以来,小城镇规划设计课教学也成为一门非常核心的设计课。再加上“十八大”以来国家关于“市场—政府”“中央—地方”的国家战略安排仍激发着清华大学在规划教学方面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与时俱进地新设了《城市规划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课程。 随着国家国土空间规划“四梁八柱”的形成,清华大学进一步形成了由“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设计studio”(四年级上学期)、“毕业设计”(四年级下学期)以及研究生一年级的“专题设计一:空间规划studio”组成的“螺旋进阶式”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课程群,这在国内独一无二。这种studio群的课程一方面旨在通过设计课来统筹理论学习、提升战略判断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课时限制等原因,一些关键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甚至是人类学、政治学等并未系统开设,通过设计课平台构筑和打开了与相关领域模块对接和交叉的渠道。 可以看出,立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清华规划系的“国土空间规划”系列设计课创新组织贯彻了“一肩挑”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设计课强调“规划让空间资源配置更优化”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设计课强调清华大学建筑学传统的“设计让栖居更诗意”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前者在传统总体规划基础上聚焦“理论与模式”(从农业区位论、阿隆索模型等土地经济学模型到中心地理论、中心流理论等空间体系模型乃至库兹涅兹周期、三次资本循环、公共品供给蒂伯特模型等经济学模型)以及“GIS空间分析—计量经济—大数据分析”(双评价、产业演化、公共品供给外部性测度、土地减量和流量模拟等)、应对不确定性的“战略留白”和“情景方法”等弹性规划思维;后者除了注重小尺度空间的城市设计、场地设计乃至建筑设计表达外,更注重设计思维在国土空间秩序重塑、国土空间高品质提升等规划编制中的贯彻应用,强调“点线面网络”文化遗产、“山水林田湖草”大地景观与聚落空间构成的和谐统一体,创新探索了“公共经济学”等理念下的区域设计、地方设计、要素设计和过程设计。我们不但通过“一肩挑”理念为学生构筑了根基稳固的“青藏高原”知识和能力体系,同时也重视了“因材施教”理念,发挥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积极性,在“青藏高原”点缀了“深邃的海子”“无际的荒野”和“高耸的雪峰”。通过靶向“业界专家理论和实务讲座”“现场田野踏勘”、个人“专题环节”、集体“空间规划与设计”等环节最终实现了“各美其美”的专长发挥,“美美与共”的统筹综合等教学目标。
于涛方,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先后于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加拿大女王大学等进行访问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行政区划促进会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城市经济学科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和城乡治理与政策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委。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多尺度空间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吴唯佳,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空间规划”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城市规划理事会常务理事1993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95年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96年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1997年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96年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工委执行委员,1999年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曾赴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大北京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的战略研究,主持多项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出版相关著作多部,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第1章 知识统筹·尺度关联:小城镇规划设计课教学探索1.1 新时期小城镇设计教学面临两大挑战1.2 “知识统筹·尺度关联”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studio教学探索1.2.1“知识统筹”和“尺度联动”的studio教学框架探索1.2.2 经济学等在地方一区域逻辑、特质判断等方面方法论应用1.3 地方-区域尺度联动:战略-总体-专项-详规-设计-行动的空间规划教学探索1.4 结论:小城镇规划设计studio教学中两个其他问题第2章 畿辅地区安国市石佛镇总体规划2.1 石佛镇:一个冀中南平原地区小城镇发展原型2.2 模型构建、学理阐释:石佛镇小城镇规划专题研究2.2.1 专题一:“京畿-山川”模型区域分析2.2.2 专题二:新古典经济学模型视角的泵业产业集群研究2.2.3 专题三:不确定性应对及收缩和异地城镇化聚焦的弹性情景模2.2.4 专题四:人口及公共品供需专题2.2.5 专题五:就近城镇化模型解释2.3 方案一:国野之城——异地城镇化、精明收缩2.3.1 总体规划战略2.3.2 总体规划定位2.3.3 总体规划目标2.3.4 产业路径情景2.3.5 总体规划规模预测2.3.6 镇域空间规划2.3.7 镇区空间规划2.3.8 “城更像城,乡更像乡”的愿景设计2.4 方案二:石佛3.0就地城镇化、精明演进的路径2.4.1 为何就地城镇化2.4.2 石佛3.0之路2.4.3 总体战略:四集中+新要素吸引2.4.4 镇域规划2.4.5 镇区规划2.4.6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石佛镇区2.5 学生课程感言摘录2.5.1 陈婧佳:《最初也是最本心的表达》2.5.2 邓立蔚:《游戏设计》2.5.3 侯哲:《山重水复、渐入佳境》2.5.4 马晗熙:《对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2.5.5 孟祥懿:《“术”与“路”》2.5.6 张东宇:《带着脚镣跳舞》2.5.7 郑伊辰:《朝花夕拾·言近旨远》2.5.8 朱仕达:《理性地走下去》第3章 京郊周口店镇国土空间规划3.1 小镇周口店:太行山浅山区的文化高地3.1.1 区位特征——近京近畿、半山半城、亦城亦乡3.1.2 上位规划新要求——浅山区:生态修复、文化旅游、空间管控3.1.3 选题意义3.1.4 课程进度介绍3.2 聚焦“公共品和公共问题”视野的专题研究3.2.1 专题一:从结构格局到三次资本循环的产业路径3.2.2 专题二:从生态禁地到生态都市主义3.2.3 专题三:从文化遗产到文化都市主义3.2.4 专题四:存量改造的方法论框架和谱系构建3.2.5 专题五:从市域、区域、镇域看空间与形态3.2.6 专题六:从底线保障到SOD公服引导开发3.3 周口店镇“国土空间规划”教学探索3.3.1 定位、路径与结构……主要参考文献后记